阿里AI to C,选择了内部赛马模式。
一周前,当阿里启动千问App公测,宣布全面对标 ChatGPT,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时,市场不乏质疑之声,认为其在国内AI toC的科技竞赛中丧失先发优势。
仅仅一周之后,千问以一周破千万下载量,平均每分钟近千次的下载速度,打破了大模型增长纪录,开启了“后发赶超”的新叙事。此前,ChatGPT从2023年5月上线到千万下载,耗时了三个月之久。
受AI相关市场消息刺激,财报发布的前两天,阿里股价一直呈上涨趋势。
这一涨势持续到了财报发布后。最新财报显示,阿里迎来了一个多项指标超出预期的财季,阿里巴巴集团整体营收达2478亿元,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后,同比增长15%,超出市场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财报会上的战略定调,阿里CEO吴泳铭首次强调了新的AI战略:阿里正在AI to B和AI to C两大方向齐发力,to B端,做世界领先的全栈AI服务商;to C领域,基于性能领先的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打造面向C端用户的AI超级原生应用。
阵仗浩大,雄心可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外部竞争白热化,ChatGPT、豆包等玩家早已站稳脚跟,千问该如何突围?阿里系内部,“千问+夸克+灵光”三箭齐发,究竟是协同作战还是资源内耗?
千问,阿里AI超级入口的“关键落子”
千问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阿里技术积累和“All in AI”战略下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层面,千问搭载的通义千问Qwen 3 - Max模型,被阿里定位为“全球最强开源模型”,在海外表现亮眼,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存在。
据阿里官方数据,截止到2024年9月,Qwen系列模型在全球的下载量已经突破6亿次,有超过17万个衍生模型,使用者不乏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全球AI领军企业。
更重要的是,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Qwen3的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且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缩至0.3%,接近持平。阿里已坐稳全球牌桌,占据第一梯队。
然而,技术领先却不等于市场胜利。阿里国外在Tto B领域风生水起,国内to C战场却长期处于“有技术、无存在感”的状态。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9月国内AI应用月活排名中,字节“豆包”以1.72亿MAU、DeepSeek以1.45亿MAU稳居前二,而阿里通义App仅以约300万MAU排在第10位,夸克虽有2亿+用户基础,但在AI功能渗透与活跃度上仍显乏力。
正因如此,在阿里全面押注AI的宏大叙事中,千问的登场绝非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阿里对AI战略短板的一次系统性补位,AI to B和AI to C两条腿走路。
作为阿里打造“AI时代超级入口”的关键落子,CEO吴泳铭明确表示,千问要做“能办事的AI生活助手”。而支持“办事”能力的阿里生态体系,无疑给了千问庞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办事”的背后,还藏着两层清晰的应用逻辑。
第一重,是表层功能:做一个高效、智能的AI助手。
作为全面对标ChatGPT的产品,千问APP采用对话式交互、布局简洁的设计逻辑,界面与Deepseek、豆包基本一致。
用户点进去,发送一句指令,在几秒钟完成一篇逻辑流畅的文章大纲、辅助投资决策、一键修图或翻译文档、甚至是生成图片、视频等等。此时,千问是一个“万能工具箱”,满足碎片化、即时性的效率需求。这类功能虽非独有,却是建立用户习惯的第一步。
这当然不是千问的终点。
第二重,是深层野心:成为AI时代的“超级入口”。随着AI发展,市场需求不再满足于生成内容与回答问题,而是自主执行任务Agent迈进,AI模型之间的比拼,也从“谁更聪明”“谁更全面”升级为“谁能闭环”。
想象一下,在未来,追剧时看到主角穿搭,截图发送到千问,它不仅能识别品牌,还能自动比价淘宝、调用高德地图查附近门店、通过支付宝完成支付,甚至后续推送搭配建议。到达陌生城市旅游时,AI也不再只是深思熟虑后“告诉我哪家餐厅好”,而是丝滑完成“帮我订位、打车、点菜、付款、评价”等环节。整个过程无需切换App,所有操作由AI Agent协同完成。
这正是阿里构建“超级入口”的底层逻辑。化身超级入口的千问变成了高效流量枢纽,串联起基于阿里的电商、地图、金融、本地生活等不同场景,成为其全栈生态系统的“中枢神经”。这与淘宝效率锁客逻辑一致,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决策效率,最终将用户留在阿里生态内。
一个可看见的事实是,千问已初步接入高德地图、淘宝、钉钉等服务,并计划实现自动订票、点餐、打车等更多Agent功能,试图在AI时代复制微信“连接一切”的成功路径。
然而,愿景宏大,落地不易。超级入口的本质不是功能堆砌,而是用户信任与使用惯性,微信用了十年才成为“数字水电煤”,而千问任重而道远。
夸克很好,但还不够?
当千问走向台前,此前承担阿里AI to C的夸克地位就略显微妙。
在关键的窗口期,阿里曾将资源集中投向夸克,如今却战略转向千问。这一转变背后,是阿里对AI入口形态的重新思考,也折射出夸克的局限性。
这一切要从夸克发展轨迹上说起。夸克并非AI原生应用,作为一款轻量级的浏览器产品,在百度占据国内搜索市场主导地位的时代,夸克借助阿里AI战略,实现了精准搜索、个性化推荐和AI辅助功能,逐渐向智能搜索助手演化。
随着技术演进,夸克不断加码AI布局,接入阿里自研的通义大模型,并在搜索、网盘、文档、AI绘画等多个功能中应用AI技术。
七麦数据显示,自2023年阿里将夸克列为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以来,夸克的用户规模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截至2024年底,夸克累计下载量突破3.7亿,00后用户占比超过50%,连续数月位居应用商店AI类榜单榜首,成为国内最受年轻人青睐的AI应用之一。
今年1月,夸克更新品牌口号为“2亿人的AI全能助手”;3月升级为“新夸克”,整合AI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等功能,致力于打造“All in One”平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夸克CEO吴嘉表示,全新夸克彻底告别传统搜索框的理念,“AI超级框”无限接近个人超级全能助手。
就在市场期待夸克承担起阿里AI旗舰使命时,战略风向却发生转变。
千问团队接受晚点采访时透露,上半年阿里的确希望通过夸克来尝试AI时代的入口,原因是夸克有原来的用户、产品基础,而且是一款年轻人都在用的产品。但随着AI能力的提升,团队觉得对话式AI助手是更好的形式。
那么?夸克究竟是哪里不够好?对于阿里而言,有哪些是千问能做,但夸克做不了的?
首先,是AI叙事不够纯粹性,导致用户认知鸿沟。据《晚点》报道,今年3月夸克DAU稳定在5000万-6000万区间,但距离豆包,Deepseek的亿级活跃度还相距甚远。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产品基因——夸克本质上仍带有浓厚的“搜索”烙印。
用户打开夸克的首要需求仍是搜索,大量用户将其作为观看视频的网盘工具。特别是在88VIP将会员权益与夸克网盘绑定后,进一步强化了其工具属性。与此同时,夸克的付费模式也加深了这一认知——以网盘会员订阅为核心,年费99元至158元,多数用户实为存储空间付费,AI功能反而成为附加服务。
夸克功能足够大而全,但无论功AI功能如何丰富,用户心中其使用逻辑依然是基于工具属性的AI化,用户心智难以完全摆脱信息获取工具的定位,“AI全能助手”的定位日益模糊。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生态闭环能力。AI发展到今天,AI to C的竞争显然不只是产品的竞争,入口之争本质上是生态之争,到这一阶段,夸克的局限性会逐步呈现出来。阿里巴巴必须要有一个AI原生的C端超级入口。
相较之下,千问这种纯粹、独立的形态,也更易于培养用户将其视为私人助理或超级智能体的心智。
更关键在于,在商业化路径上,OpenAI开始接入电商,豆包已经开始通过AI助手带货,在智能回复中嵌入抖音商城的商品链接,相当于已经把“手”伸进了阿里电商领域的基本盘,阿里亟需一个能够深度理解用户意图、并直接触达消费场景的智能入口。
此时,千问技术底座的战略价值就越加凸显。千问所采用的Qwen 3,通过开源的价值成长路径,在全球范围内练就了优秀的模型能力;现在,它必须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应用端的的差异化竞争力,构架起自身新的产品体系和未来的产业链话语权。
在这一战略图景中,千问的纯粹AI形态显然更具想象空间。相较之下,夸克虽然证明了阿里在AI应用化方面的执行能力,但在技术逻辑是却略逊一筹。
互补还是互搏?
在阿里All in AI的战略棋盘上,千问与夸克的关系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两者未来会是内部赛马,最终二选一?还是协同作战、共筑AI生态?
关于这一点,阿里早就给出了答案。阿里已经给两者定下了不同方向:千问是“通用智能助手”,是技术心脏;夸克聚焦“AI搜索+浏览器”,属于感知神经,形成“云+端”双螺旋结构,两者相辅相成。
为了避免技术内部左右互搏,阿里还在夸克还在给千问导流,搜索框里专门加了千问按钮,用户只需点击或者滑动,便能直接进入千问界面。这种设计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有意构建“夸克引流—千问办事—数据回流—模型优化”的闭环。
在接受晚点采访中,千问团队亦强调:千问这样的Chatbot和夸克的超级框其实不完全矛盾,打个比方,肯定不是说Google做了Gemini,Google search就不重要了。”也就是说,夸克依旧是拳头产品,只不过在任务优先级上为千问让路。
这点不难理解,在大模型急速换代的现在,谁能更大范围地获取用户,迅速建立起商业闭环,就能率先抢占AI竞赛的下一个赛点。
而夸克长久积累下的真实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意图、文档使用、网盘偏好)可为千问的Agent能力提供持续训练燃料,这对Agent时代的模型优化至关重要。在AI从“参数规模竞赛”转向“用户理解深度”的今天,连续、高价值的个人数据反馈,更具战略意义。
倘若拉长实现,会发现千问与夸克两者,短期协同可行,长期整合难避。
从战略上看,战略投入看,阿里展现十足耐心。根据官方信息,阿里CEO吴泳铭宣布的三年3800亿AI基建投入,更彰显了其长期主义的决心。按照规划,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是2022年的10倍,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筑牢基础。
长期来看,资本市场不会无限等待。资本市场关注的是投资回报率(ROI)和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而AI大模型建设又是一件耗费大量人力物理的工程。
若两个产品长期共存却未形成合力,反而造成研发重复、运营割裂、用户分流,阿里极可能启动产品整合——例如将千问作为夸克的底层引擎,关闭独立APP,或反向将夸克AI能力注入千问形成统一入口。
这点行业已有先例,百度曾同时运营“文心一言App”与“百度App内置AI”,最终选择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主App;微软也将Copilot深度集成至Windows与Office,而非依赖独立入口。超级入口之争,终是系统之争,考验的是不同板块统一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千问踏上了征程,但纵然有夸克引路,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技术层面,千问需补齐复杂场景短板;生态上,需破解电商、支付等场景协同难题;商业化上需平衡免费与盈利,这些都决定了,千问要重新突围,绝非易事。
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千问的面世具有重要意义,国产AI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更多的企业看到聚焦“用户价值”,筑牢“算力根基”,追求“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千问与夸克的故事尚未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AI超级入口这场战役中,阿里已经走在前面。
本文转载自一刻商业(ID:YikeshangyeZZZ),已获授权,版权归一刻商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