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PICO裁员背后,消费级VR的未来在哪里?

PICO的裁员和收缩意味着,字节对VR行业轰轰烈烈的大举进攻暂告一段落,VR的发展进入了蛰伏期。

刘宝丹全天候科技2023年11月10日

200亿投资打了水漂?

没想到,裁员的风潮也刮向了近年来最豪的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

最近一段时间,字节跳动旗下国内VR巨头PICO陆续开始裁员。本周,字节正式公布了这一事宜。

令人唏嘘。两年前,元宇宙最火爆之时,字节、腾讯、快手等科技大厂纷纷下场押注;两年后,AI大模型成为新的风口,曾对元宇宙趋之如骛的大厂们也渐渐归于沉寂。

作为过去十年冒出来的超级独角兽,字节跳动也没能躲过寒流的侵袭。

不过,VR业务在字节庞大的体系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收缩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11月8日,字节跳动开启今年秋季期权回购,价格为税前每股160美元,另外,离职员工也可以参与此次回购,回购价格为税前每股128美元,约为在职员工的80%,相当于为员工提供了套现机会。

PICO只是字节发展历史中的一朵浪花。而字节这家超级公司,也仍然在向着自己的目标突进。

震动

11月8日,PICO正面回应裁员传闻,此次裁员将涉及300余人,整体占比约为23%。裁员完成后,PICO将保持1000余人的团队规模,维持PICO运转。

就在前一日,PICO总裁周宏伟召开内部会议,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PICO将对市场销售服务、游戏、视频等团队进行大幅缩减。此外,移动OS团队将并入字节跳动,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有PICO内部员工表示,此次PICO只保留了核心团队,以保证PICO业务持续进行,非核心部门大概率会收到人事通知。对此,字节方面表示暂不回应。

PICO此次裁员释放了一个信号,即降低产品的市场预期,回归到产品研发本身。

显然,字节此前对VR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

在内部全员会上,周宏伟坦承,过去对于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预估过于乐观,实际现状并未达到预期。他表示,公司将改变以短期销量为导向的目标,并把业务聚焦在硬件与核心技术上。

而从整个公司战略层面来看,一直有上市预期的字节,砍掉亏损、看不清前景的业务,润色财务报表,也是理性考量。

今年 4 月,字节跳动任命了新的首席财务官(CFO),挖来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准(Julie Gao)出任;5月,据香港注册处查询显示,字节跳动(香港)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外界猜测字节此举是为抖音等国内业务独立上市做准备,但字节方面表示,没有具体上市计划,也没有上市时间表。

撇开上市因素,字节本身、互联网大厂也过了可以大肆烧钱的阶段。

根据字节10月初发布的内部财务报告,2022年总营收为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8%,相较于2021年的80%大幅放缓。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字节已然进入了调整期,对新业务尤其是边缘性的业务投入也力不从心了。

PICO的裁员和收缩意味着,字节对VR行业轰轰烈烈的大举进攻暂告一段落,VR的发展进入了蛰伏期。

落寞

相较于如今的跌落,PICO在巅峰时曾有过无限风光。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这一年张一鸣卸任了字节CEO,并退出字节董事会,他希望有更多时间去研究新事物,处于元宇宙风口的PICO被张一鸣盯上,字节出资90亿收购了PICO。

随后,字节派遣抖音“元老”任利锋、抖音综艺负责人宋秉华、抖音娱乐总监吴作敏等入驻PICO,其中,任利锋任职PICO副总裁,负责内容生态相关业务。

字节对PICO的发展倾注了大量资源,既包括促成PICO与高通在芯片层面的合作,也包括在抖音平台上的大量曝光。

在字节的全面加持下,PICO从200多人的创业公司膨胀为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科技公司,也因此成为字节在飞书和电商之外扩张最快的业务。

2022年9月,在字节收购PICO一年后,PICO发布了最新款 VR产品PICO4,并请来窦靖童和孙颖莎做代言人。

根据IDC数据,2022年PICO 4和PICO Neo 3的全年出货分别为21.7万台和50.5万台,在VR头显市场中占比65.5%,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不过,这距离PICO的百万销量目标仍有距离。

进入2023年以来,VR市场急转直下。根据IDC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同比下滑44%。PICO也没能例外,虽然没有公布销量,但公司大幅调低了销售目标。

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高级分析师赵思泉认为,AR/VR行业于2022年底逐步回归理性,2023年,硬件厂商的策略重点将从营销转向产品和内容本身,从而实现新一轮增长。

VR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抖音所擅长的快攻打法虽然打开了PICO的知名度,但产品仍然局限在小众范围内,市场培育还需要时间。

两年时间,元宇宙快速退潮,市场预期回归理性,互联网大厂也必须面对头脑发热后的残局,重新调整未来的发展预期。

据华尔街见闻估算,两年来,字节对PICO的投入在200亿以上(含收购对价),但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回报,此时选择收缩,也符合市场的趋势。

事实上,字节之外,腾讯在2月解散了XR团队,快手元宇宙负责人马英武也在年初离职,百度“希壤”元宇宙产品负责人马杰直接转入大模型领域,元宇宙领域上演了一出集体大撤退。

国外情况也不乐观,微软解散了元宇宙相关团队,Meta已经亏损上百亿美元,即便是备受市场期待的苹果Vision Pro,也被质疑售价过高,穿戴体验有待提高。

11月7日,OpenAI 开发者大会发布了个性化定制的ChatGPT,即GPTs,令全世界疯狂,有人说,人类历史正在迈入一个新纪元。

一面是元宇宙和VR的落寞,一面是ChatGPT和大模型的火爆,潮流已经彻底转了方向。

过去数年,中资互联网公司习惯了用速度抢占市场,这种快攻的做法在过去十年屡试不爽,但这或许不适合硬科技领域。

昨天的元宇宙,或许也是今天的大模型,资本的追逐不会停止,这背后是逐利的商业本能,从这一点来看,防范风险本就是题中之义。

面对一个需要极大投入但又蕴含风险的热潮,克制比进攻更重要。

本文转载自全天候科技(ID:iawtmt),全天候科技是华尔街见闻旗下发起的科技新媒体,致力于帮助投资者理解科技。已获授权,版权归全天候科技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