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曾经在国内市场的“独特优势”,正在时代的变化中丧失甚至消亡。
国际快时尚品牌关店潮,已经从ZARA、H&M,一直波及到了MANGO,欧美快时尚服饰在国内越来越“举步维艰”了。
“以前常逛的ZARA店,前两天过去已经关了。”家住上海的高女士告诉价值星球。“南京西路、港汇恒隆的原有店铺已经换成了别的牌子,其他商场仅剩的店铺服装陈列看起来也很混乱—— 这当年可是最时髦的高端品牌,小姑娘全在门口排队!”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欧美快时尚品牌关店的消息,也保持着极高的讨论度:“想要去退货但门口的ZARA店关门了”“每年夏天一大半衣服都是MANGO家的,要闭店只能网上买了吗?”“最近的两个H&M都关了,看来真的是不香了”......
事实上,这些欧美快时尚品牌并非全盘“衰落”,而是在中国市场不再有从前般受年轻人欢迎。尤其是在各大一二线城市的线下实体店,呈现出投入大于产出的现状。
根据MANGO财报显示,早在三年前其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就已经小于其总销售额的1%,而这1%中的七成,还是来自于中国市场的线上销售额。
曾经作为商场地标性品牌而存在的欧美快时尚,真的要在中国线下市场偃旗息鼓了吗?为什么大批欧美快时尚服装店都选择了关闭店铺转向线上?一度被捧为“高端线”的欧美快时尚,究竟被谁打败?
线下转线上,快时尚“大败退”
是谁打败了“海外快时尚”线下店?
欧美快时尚品牌在中国从巅峰时代,先是增长放缓,再是定位尴尬,最终走向撤店,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最开始是Forever21这家美式快时尚离开中国,大家都认为是欧美审美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偶然现象。随后,New Look、Bershka等品牌在国内的门店,也越来越少。
海外快时尚线下店“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电商和供应链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是随着消费迭代,国内消费者对服装“品质”有了全新的衡量和认知。受中国年轻人喜爱的品牌,也从盲目追捧欧美品牌的时代,走向了追求“实用”与“原创”的两个极端。
“相同价位的衣服,ZARA、H&M的面料和做工甚至不如许多国产牌子好。如果只想要这类款式,你上电商平台就能找到更多,价格也更优惠。”在某电商平台开过服装店铺,并做原创服装品牌的若若告诉价值星球。“这些牌子根本性价比不高,穿一季就得扔,也和现代人环保的观念不相符。”
根据若若的反馈,反而是许多原创设计师的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或者电商平台的推动下,销量反而会很好。而这些快时尚品牌常常被爆出的“借鉴”,甚至“抄袭”大牌设计的做法,也被当下年轻人反感。
加速催化了线下店这一生态模式消亡的,还有大量消费者在线下店试衣时的“只试不买”模式。
“你见过拿了十多件衣服进试衣间,试完拍完照然后全部不买的吗?”若若说,“很多穿搭博主都这么干。”她完全理解不了这种“借用”场地拍照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线上购物成为年轻人购置衣物消费的主流,线下店在担负许多租金成本的同时,还要应对大量的“无效消费者”。
近几年海外快时尚品牌退潮的同时,快时尚消费市场正在洗牌。
以UR(Urban Revivo)、热风为代表的国产同类快时尚品牌,正在大力抢夺国内年轻人市场。他们不仅把ZARA、优衣库等海外大牌的销量挤出电商销量排行榜前十,甚至筹备着品牌出海“反攻欧美”。
在广州做外贸服装起家的国产服装品牌UR(Urban Revivo),2016年就在新加坡开了海外首家海外实体店,2018年又在英国伦敦开了海外旗舰店。靠着在英国市场的开拓,UR成为首家进驻欧洲最大商场的中国服饰品牌。
“UR更本土化,而ZARA是欧洲的风格,很多衣服都要很高的身材才能驾驭得了,整体偏成熟一点点。”UR创始人李明光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对欧美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折戟”的看法。
他把这种“表现不佳”归为了两大原因:“一是产品不够本地化,很难往三四线走,也就无法规模化发展;二是主要的产业链在欧洲,因此很难快速把最新的产品供应到中国来。”
供应链觉醒,国产快时尚飞奔
国内电商环境催化下之,本土柔性供应链的成长与发展,是海外快时尚品牌不再拥有独家优势的关键。
一开始,欧美“快时尚”品牌,主打的就是品类繁多,快速迭代。
而这一切成就“快”且“美”的背后,都依赖于他们的“柔性供应链”—— 也就是指供应链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
欧美快消品牌靠着这一优势每季都有数不清的新款服装更新,又有数不清的旧款服装打折甩卖,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于是成功赢得市场。
根据ZARA母公司Inditex的CCO Jesús Echeverría此前的采访,ZARA总部的打版师、设计师和缝纫机是“随时待命”的。“所有衣服在店面里只会展示3-4周的时间,公司会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设计风格。”
然而,如今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早已不是海外快时尚品牌的独家优势。国产品牌的供应链优势慢慢凸显,比起欧美快时尚品牌,许多国产服装品牌如今更“快”,也更“时尚”。
在浙江从事服装代工生产的吴先生告诉价值星球,“从前许多为日本、欧美品牌代工的国内大型代工厂,早在2010年前后就把厂子转移到了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而许多小型代工厂现在也在接零星的外贸单子和国内打版的单子。”
甚至当提起“柔性供应链”时,许多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已不是某个海外服装品牌,而是出海欧美的中国供应链集大成者SHEIN。
正是靠着供应链优势,SHEIN打入了拥挤红海的北美市场。根据中泰证券的研报显示,SHEIN的供应链分散在上千家中国的制衣工厂中,这些中小型的制衣工厂可以接受500件以下的小订单,快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小单快返”模式。
有了像UR、SHEIN这样中国供应链背景的快时尚品牌和平台出现,欧美快时尚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本土市场都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虽然Mango在中国只剩下1家线下店,其他欧美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也在逐步退场。但在中国市场的落寞并不代表品牌本身在全球范围内的衰退。
为了解决“快时尚”优势不再的问题,欧美快时尚品牌正在尝试“慢下来”。根据Mango在其2022年业绩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他们去年在海外新开了119家实体店,且将在2023年重返美国市场,推出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策略。
对于欧美快时尚品牌来说,拼出新速度、拼低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一赛道上自有后来者。正如Mango老总提到价格战时说的:“这不是我们的战争。”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Yigrowth(应极数字)发起“归流·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年度观察”项目,结合调研问卷、流量平台数据与资深从业人员的观察视角,最终输出《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
报告历时3个月,调研350+线上营销从业者,走访、研究数十家品牌机构,沉淀8万字实操干货,深度拆解内容种草、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的实操策略,以期为品牌、MCN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应对线上营销挑战的有力参考。
更多独家观点及实操建议将在《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纸质版中完整呈现。随书附赠3份“认知图谱”,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