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速度,或许,不少咖啡品牌出生即巅峰、出生便注定将被淘汰。
精品咖啡“鼻祖”Blue Bottle走进中国内地市场,正好踩在了一个关键节点,其首店于2月25日正式开业,“排队7个小时”的媒体标题进一步炒热Blue Bottle。
自2018年瑞幸以互联网打法迅速吸引市场关注,再到新消费风口呼啸而来,2021年咖啡市场掀起第二波热潮,Manner Coffee、M Stand等多轮融资后,发力冲击头部品牌星巴克、瑞幸。
而到了今年,仅两个多月时间,咖啡市场仍旧延续去年井喷式增长态势,一路狂飙。除了Blue Bottle引发关注之外,Manner Coffee200家新店即将齐开,Seesaw Coffee再获亿元融资完成A++轮,澳洲第一大咖啡品牌由“代理人”老字号狗不理操刀重出江湖,老国企中国邮政跨界新开邮局咖啡,“咖啡版蜜雪冰城”幸运咖门店门店突破500家,瑞幸门店数再次反超星巴克并传出了重新上市的消息……
当资本炒热咖啡市场,星火燎原般融资、不断加快的开店速度推高消费热情,终局之战是否即将到来?最终“百亿甚至千亿市值”候选公司将花落谁家,谁又会沦为泡沫?
融资,扩店,跨界
新消费浪潮涌起之时,并没有将目光放在咖啡上,而是另一种饮品品类——奶茶,但伴随着喜茶被曝大规模裁员、奈雪的茶预计2021年亏损1.35-1.65亿等消息不断传出,今年开始奶茶就不香了。
然而,咖啡市场没有印证“新消费熄火”这件事,反而延续着去年的高歌猛进,在融资和扩张方面,同样大举迈进。
据智研咨询去年12年30月日发布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共受资本投融资27起,投融资金额高达170.59亿元,融资金额创历史新高。
而到了今年,虽然融资事件上真正引起市场关注只有上海本土连锁精品品牌Seesaw Coffee,于2月28日宣布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距离上一笔融资仅过去半年多。
但是,还有市场动向上,还有两个方面可以证明当下咖啡大混战的火热程度。
一方面是新玩家的深度入局,其中包括海外知名品牌和内地市场上实力不容小觑的跨界者。
网红效应当属成立20年、享誉国际的Blue Bottle,开店之际对外宣称,“不同于星巴克、瑞幸的千店模式,也区别于Manner的集中区域扩张,Blue Bottle短期内并不会挑起一场速度与规模之战。”上海首店是Blue Bottle全球102家门店之一。
同样制造强关注的还有国内的这些跨界玩家。
2月22日,天津狗不理成立了咖啡食品公司——高乐雅。高乐雅曾经是击垮星巴克的澳洲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号称全球五大连锁咖啡品牌之一,澳白(澳洲白咖啡Flat White)是高乐雅最受欢迎的咖啡爆品,狗不理于2014年花3000万元拿下其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并在天津开出首店。狗不理曾立下五年开出200家连锁门店的目标,如今仅有20来余家门店,几乎一半在天津。2020年5月,狗不理退市。此次带着高乐雅卷土重来,被外界视为老字号寻找新业态的重要一步。天津BAIBAI们能否买单,值得期待。
而“资本新贵”Seesaw Coffee也曾对外透露,“2021年底,将达到100家门店,2022年年底,希望达到200家门店”,未来5年内,目标是500-1000家。
另外,蜜雪冰城旗下全资运营的咖啡品牌“幸运咖”近期对外称,“去年开出400余家新店。至2022年1月底,门店数突破500家,半年内数量翻倍。”起家于三四线城市,它的策略在于低价——24款现磨咖啡,价格超10元的单品只有4项。据统计,我国咖啡店的分布仍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咖啡店占全国店数的67%,而涵盖9亿人的下沉市场仅占比33%。当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之后,广阔的下沉市场也不会被资本放过。
千店大战:巨头缠斗,第二梯队再加速
2月16日,星巴克涨价1~2元,包括美式、拿铁在内的咖啡产品。这是2021年10月以来的第二次。此外,瑞幸、Tims等产品涨价1~3元。据称,主要原因在于来自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的咖啡豆去年同比减产近20%,且咖啡库存已经降至22年来的新低。
据JingData曾测算,上游种植、中游深加工、下游流通三个主要环节的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而“星巴克咖啡成本结构”显示,原材料在一杯咖啡成本中占比极低。星巴克等涨价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填补门店扩张带来的成本。
门店扩张,是连锁咖啡战争的关键一步。
2月15日,瑞幸消息显示,瑞幸今年一月新开门店总数约360家,刷新单月开店总数记录。春节黄金周的门店交易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
瑞幸已完成了与SEC的和解,向其支付了1.8亿美元的罚款,这意味着与过去泥沼完成彻底“割席”。有消息称,瑞幸正在谋求美股重新上市,最快或将在今年年底进行。其对手星巴克的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亦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从财务数据上看,瑞幸好于星巴克。
在净利润方面,瑞幸在2021季度第三的净亏损为2350万元,而星巴克2021财年第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1.534亿美元。
目前,星巴克、瑞幸均超过6000家门店。上海作为全球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有超过6900家店。照此速度,二者今年开店或将超过该规模。
Manner不甘落后。截至2月7日,Manner共有450家左右的门店,其中360多家在上海。算上即将新开的200余家,Manner即将超过650家店。据《晚点LatePost》报道,Manner计划2023年底开到1000家。
尽管相关数据未尽披露,业内人士称,“2021年,拿到大额融资的主要有两家品牌——Manner、M Stand。”去年,Manner Coffee上半年前后完成了三轮由淡马锡、美团龙珠、字节跳动领投的融资,估值逼近200亿元。而MStand融资超6亿元人民币(1月A轮融资超亿元、7月B轮超5亿元),估值超过40亿。M Stand此前的目标是“将在2021年内突破100家门店”。
火爆的咖啡,“精品质检”成隐忧
近年来,资本的关注程度,恰恰反映了咖啡市场的变迁。
2013年以来,中国咖啡市场共受资本投融资169起,投融资金额373.64亿元。其中,2018年之前的5年,投融资总额51.95亿元。2018年全年达到101.69亿元,此前5年的两倍。此后两年,资本热度锐减,2021年再度达到巅峰,Manner、M stand、挪瓦咖啡、Tims等崛起恰是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的这一轮咖啡品牌融资里,不少投资方具有互联网背景。比如,Tims的投资方腾讯、Manner后的美团龙珠和字节跳动、鹰集咖啡的B站、“千小鹤咖啡”的蘑菇街。这一现象侧面反映了咖啡赛道火爆出圈,关注程度不局限于既有行业资本。
随着市场火爆,一些泡沫化的迹象也在显现,比如“精品咖啡”的定义正在泛化,鱼龙混杂。
本文转载自壹番财经(ID:finance_yifan),已获授权,版权归壹番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