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原料,被国际公司扼住咽喉

产业崛起之难,难于上青天吗?

晓伊聚美丽2022年1月12日

产业崛起之难,难于上青天吗?今天我们关注化妆品行业被卡脖子的上游技术端的现状。

“我们国内的一些品牌大客户,对国外原料的依存度达到99%。这个依存度,不指全部产品需要进口,但至少是来自国际公司。”维琪合伙人王浩说道。

关于维琪,熟悉化妆品原料的人应该了解。它是一家位于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皮肤活性多肽的研发与应用。

另外一家在深圳的老牌国企,通产丽星科技集团,其董事长陈寿也公开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功效原料绝大多数依赖进口。“国产化妆品面临的‘卡脖子’困境集中在原料研发、工艺创新和检测评价技术,这是制约国产化妆品竞争力提升的三大难题。”

“我们用的活性物成分都是进口的。之前在国内有储备,所以这波涨价潮对我们没造成太多影响。”谈及2021年下半年原料涨价时,国内某上市公司管理层这样说道。

“卡脖子”,这是近几年官媒报道国家领导层工作会议时,高频出现的一个词。不论哪个行业,只要原材料与核心技术依托国外,就一定会有被人“卡脖子”的隐患。如某位国家领导人所说:“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现代意义上的化妆品,本身是个舶来品行业,与它在品牌端一侧所属的时尚产业一样,在很长时间内话语权都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手中。从这点上看,国内化妆品行业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后,还处于奋力追赶的阶段,是非常能理解的。

虽然国内从业者心里都清楚“我们尚且落后”的现状,毕竟做品牌需要时间沉淀。但在生产端一侧,化妆品原料对国外都有如此高的依赖程度,这无疑令人感到惊讶,还有些沮丧。

化妆品供应链,是精细化工业与制造业合作生成的一条漫长的产业链,原料、配方、包材、外包装等缺一不可。当我们以化妆品原料为线索,去追溯背后链条时,会发现这个“卡脖子”的问题绝对不是单一的,而是包裹在我们国内整个工业体系里,是多米诺骨牌中平平无奇的一张牌。

“大而不强”的化工业与制造业

2019年9月20日,在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道:“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图片信息来自2019年工信部披露的数据

是的,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且始终稳坐“第一”的位置到今日。

这两年,我们时常会谈到消费升级、文化自信,说国内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国货的接受程度不断上升,也愿意为国内品牌支付更高的品牌溢价成本。这种现状绝对不是“悬浮式”出现,说得抽象一点,是整体国力增强、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若是具象一点,这是品牌背后飞速发展的工业土壤结出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数据。如果没法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或许会给人一种“割裂感”。比如,化妆品行业所属的化工业,根据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在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我国有32%的品种为空白,52%的品种依赖进口。

2020年,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在接受新华社旗下《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我国化工产业中,以生产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为主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精细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我国化工总体的精细化率为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

姚院士总结了3个问题点:一是大而不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二是精细化率不高,高端技术研发与产业聚集度是我国企业目前最缺乏的要素;三是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和化工高端装备、尖端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国外。

他表示,这些问题都和产业链供应链密切相关。比如高纯度化工材料的储存和运输也需要高端容器,因为容器有杂质就会影响到化工材料的纯度。但因为国内企业做不出高纯度的容器,还是需要到国外高价进口,又提高了国内生产的成本。

提及高端技术领域的“卡脖子”现状,我们应该都有些印象,如中美贸易争端中备受关注的“芯片断供”,乃至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关键技术,包括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核心工业软件、航空钢材等。

这样的问题,即使有些非高端领域也无法避免。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就包括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但事实上我们的现代造纸业正在遭遇“卡脖子”,因为国内的造纸原材料匮乏,大多数都需要进口。2020年,进口木浆(生产纸张所需的资源)占我国木浆总消耗量的72.8%,且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芬兰等与我国贸易摩擦较多的国家。

某财经媒体评论员公开表示,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下一步将通过产业升级,让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其次,要动用举国之力,争取在高端技术领域攻克难关。

关于这点,国家领导层也多次提到,要尽快解决各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并且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以原料为主的化妆品供应链,如何被扼住咽喉?

整体工业情况对于某个细分行业,就像一部电影的主基调与具体内容。基调已定,内容就只能在有限的框架下去发挥。当国内化工业与制造业都“大而不强”,缺乏高端技术、以中低端为主时,化妆品原料作为其中一个并不是很重要的分支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改革开放到现在,也才40多年。在化妆品原料领域,目前肯定是进口原料主导。”王浩说道,“其实不止是活性物,我们连基础的大料也受到国际公司的限制,比如生产甘油、丙二醇需要用的原材料棕榈油,都需要从东南亚进口,硅油是从美国、欧洲、韩国等地进口。坦白说,中国化妆品全产业的原材料都绕不开国际公司,‘卡脖子’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起步晚,是包括化妆品行业在内的,我们国内各个行业的先发劣势。别人早已制定好规则,在牌桌上玩了好几轮,而我们刚拿到入场券,还在熟悉游戏规则。可以说,这个产业链中跨国公司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资源垄断。

如王浩所说,在基础原料上,很多跨国公司擅长通过上游垄断的方式来建立壁垒。“他们把印尼、马来西亚的种植园垄断,就像美国打海湾战争想垄断石油资源那样,由自己说了算。”

这个优势,对于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有历史因素的。比如,17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就对东南亚进行种植园开发。在二战后,印尼等国家又全力支持国际公司投资开发本国的棕榈油等产业。

这点在拉丁美洲也相同。过去,拉美各国为了获得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对国际公司尤其是美国资本公司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开辟种植园的做法采取支持态度,使得国际公司集中垄断了大面积种植园,甚至控制了当地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生产与出口。

其次,技术领先。

“2001年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在跨国公司工作,当时他们的技术在国内真的没有竞争对手。哪怕把分子结构给国内生产厂商,都是仿不出来的。现在国内外差距没有那么大,但在功能性原料,像增稠剂、流变改性剂,就算分子式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做出来的品质还是比国外差一些,当然也只能卖得更便宜。”合壹商埠技术总监苏彦表示。

从品牌的角度,一期一会创始人费琪文坦言,他选择原料的核心主要就是看原料的测试水平,国内国外的原料都会用,但大部分还是用国外的。“在细胞、组织、体外测试这些方面,我们跟国际公司确实差距比较大。如果品牌想在这些方面找国内的供应商,是不太现实的。”

费琪文谈到,在原料的功效验证上,我们也与国外有相当的差距。以依克多因为例,德国默克集团研发了几十年,有很多的临床报告、实验数据来证明其原料作用于细胞组织的有效性,这都需要时间测试。在他们的专利到期后,国内也有大企业如华熙生物可以生产依克多因,但默克花了那么长时间建立起的数据,国内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赶上。

某位跨国原料公司的专业人士曾说道:“国外原料在品质上有保障,早期筛选在毒理安全方面投入是很大的,国际公司会投入资金去支持,做更全面更完整的安全数据。这点在功效数据上也是类似的。”

第三,能力完整。

像美国彩通(PANTONE)每年发布流行色一样,化妆品原料的流行趋势也是由跨国公司来引领的,实际上就是话语权的垄断。国际公司一向十分擅长建立核心的评价标准,掌握核心生产技术,把技术含量和利润较少的中低端制造分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那么,国际原料公司的话语权从何而来?除了前文中的技术领先之外,他们还有一套完整的能力体系来保持对B端的长期影响力。

“国际公司会做消费者洞察,继而再选择某个原料推给消费者。头部公司对我们的领先真是压倒性的,包括组织架构、设计、创新、传播等等,都是他们成功的要素。每年的原料趋势都是国际公司来定,国内企业习惯跟随了,因为这样试错成本低。但永远跟随,总有跟不上的时候。”王浩叹了一口气。

在化妆品供应链中,产品包材的情况比原料好一些,但也有相似的问题。

国内某新锐品牌创始人曾表示,虽然中国供应链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但当他们想做一款喷雾,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泵头时,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只能到法国采买。

“其实不要说泵头,圆珠笔在我们国内都是近两年才能做出来。应该说95%的包材使用要求,中国生产企业是能做到的,但5%的高端包材,比如泵头确实有点技术含量,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楚成包装创始人文伟强说道。

据文伟强介绍,比较普通的产品,中国企业做的包材新款式比国外还更多。因为做包材离不开模具,国外的模具成本和维修成本太高。另外,中国的制造业工人更勤奋,愿意加班加点工作,但国外的工人就不愿意为了钱加班。

目前国内包材企业生产塑料制品居多,而高端一些的原料,如亚克力、PETG等制品还是以进口为主,国外的生产线都没有移到中国。

就包材产业而言,其本身也会受到国外“卡脖子”。“因为好多包装的原料也要进口,他们如果不给我们原料就不行,我们在国内合作的公司也是中外合资企业,因为技术上还是国外有优势。”他说道。

制约产业升级的,还有哪些现实原因?

坊间曾流传一句话:卖10亿双袜子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其实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轨迹。因为技术落后,只能以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向发达国家购买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

中国化妆品行业也是如此。在品牌端,“被卡脖子,实际上是那种希望做出有极致体验产品的公司会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品牌能在国内买到可以用的东西。原料可能难点,但也在不断进步。比如肽类,以前国内公司做不了,这两年也能做了。”费琪文说道。

他认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是这几十年来行业的市场发展规律的表象之一。以前的国内品牌,基本都是在价位比较低的区间去竞争,产品品质和价格互相影响,两者都不高。作为正比相关,利润自然也不会高。因此品牌对原料、配方、包材的需求也高不到哪儿去。既然品牌没有足够的需求,在产业链上就不会给到供应商积极的反馈,那么原料公司、包材公司在衡量自身的订单与利润时,也会觉得没必要去做更多的研发。而国际品牌有原料的需求时,相应也会找国外的供应商跟他们配套。

所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国内品牌和供应商就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如同国内制造业其他领域一样,以成本低、价格低,即“薄利多销”的销售思维来作为自己的竞争力。直到现在,抖音和快手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品牌。

“但今天,在整个大环境下,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上来了,对更高端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同时这些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国货并没有偏见,他们愿意为国内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如果我们这些品牌,还在卖几十块钱的产品,就没有成本去做研发、技术上的投入。当单品价格不断提高,利润空间也更大的时候,品牌就会去买更好的原料,国内供应商还没做出来,那就跟国外公司买。而品牌都去买高价原料时,国内供应商看到市场导向变了,就会有动力去做研发。所以,我觉得除了目前的技术差距之外,市场规律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道。

没错,企业在决策时离不开利润的考量,如果品牌在市场上都赚不到多少钱,又能拿什么钱投入到研发后端呢?(这个问题,也是现在持续烧钱、没有自主供血能力的新锐品牌需要思考的)

“过去中国的经济落后,国内企业确实没有足够的预算去开发好的原料。但还有一点是,我们很多企业没有愿景啊,只想挣点钱吃饭过日子。美妆行业的品牌,都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大家也都说研发很重要,但除了一些很优秀的头部企业,大部分企业对研发没那么重视。”王浩坦言。

他还表示,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国内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国际化能力。“要做中国市场的老大,你不能只把国内竞争对手干掉,还要去跟国际公司竞争。”

国际化、与国际公司竞争,听上去有点像创始人演讲时的“宏图伟愿”,但这点反映在业务层面上就非常直观了。

如王浩所言,当国内企业推一个原料,而这个原料是国际公司最早开发,且一直在主导时,国内企业的品牌力与之无法比拟,就只能通过性价比去竞争,在这款原料上始终卖不出高的价格。但如果是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原料,比如一款创新的肽,那就拥有这款原料的定价权,不需要再通过低价去获得市场份额。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从“想”到“做”有着巨大的鸿沟,正如“知行不合一”是我们普通人最大的痛点。原料创新,是一条典型“知易行难”的路。

2021年,国家药监局的新规实施后,化妆品原料备案信息新增了4款原料,都是国产原料。001号N-乙酰神经氨酸,武汉中科光谷在2015年就申请了原料备案,时隔6年才成功;002号月桂酰丙氨酸,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苏州维美生物申请这款原料备案,说明至少用了7年;003号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维琪对该原料的前期开发和准备共用了6年;004号雪莲培养物,大连普瑞康在2003年启动该原料的产业化项目,时隔11年才通过化妆品原料备案。

△图片信息来自国家药监局网站

8月24日,在003号和004号两款原料新增备案的那天,维琪创始人丁文锋在朋友圈发文称“003号原料是20年坚守创新的结晶”,我们从这句话中也能远观到原料研发路上的冷清与不易。

在供应链中,包材创新与原料创新的难点还不同。文伟强表示:“如果把我们国内的包材和日本产的包材放在一起,他们的价格卖得高,而我们的价格却卖不上去。比如一个普通的沐浴露泵头,日本产的可以做到每次挤出来的量都一样,就是质量非常精细,相比之下,国产的泵头能达到日本产泵头90%的使用和技术功能要求,价格却只卖到日本产价格的五分之一。”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是市场(消费者)对一个行业制造的认可和尊重而衍生出来的,但市场环境是,比如一个匠人做出价值100分的产品定价100块钱,大部分人宁愿花50-60块钱去买价值90分的同类产品。我们的‘工匠精神’知易行难,日本企业做得比我们好。”

他表示,在中国市场,包装升级存在模仿的情况。“我觉得就是融会贯通,比如借鉴三款国外品牌的产品包材优点,组合出一个新品。”

第一,因为包材本身与原料不同,目前在材料上没有那么多创新点;第二,我们现在还没有实力去研发一种新材料,“我们在应用技术上很厉害,基础技术研究投入不多。”;第三,市场竞争太激烈,尤其是恶性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也没到位。可能一家公司投入了资金研发出新的包材,但很快就有人抄袭抢夺市场。对企业而言,没有太大的回报自然就不研发了。

中国化妆品企业的“星辰大海”

“星辰大海”一词,当下几乎已经成为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愿景的专用词。“星辰”代表遥远与未知,而“大海”代表宏大、无边无际,用于表示我们有很远大的目标。事实上,除了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博大愿景之外,每个行业,甚至每家企业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比如从前,很多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创始人或掌舵者在谈到愿景时,都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欧莱雅。”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欧莱雅这个集团名就代表了化妆品行业最顶尖的企业高度之一,是国内公司于着眼范围内难以望其项背的。

不过,自从华为崛起,甚至被美国政府注意、打压后,“我们要努力成为化妆品行业的华为”又成为不少企业家新的愿景。

为什么我们欣赏华为?抛去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被激发的爱国热情,单纯对国货的友好滤镜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华为身上看到了中国企业不通过在国内享受政策福利、坐拥庞大的消费市场、甚至不断割韭菜的方式来维持增长,而是通过真正在技术上突破,拥有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在国内外市场都持续盈利。简单而言,华为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中国企业在商业世界里的良性发展道路。

费琪文认为,“说实话,这要看企业格局和阶段。以前大家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能混到什么程度,就不会在研发这种很难预计到回报的事情上花钱。现在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始终在投入做研发,它的成功会带来积极反馈,鼓励更多企业家追随,我可以确信用不了多久,国内的研发水平会爆发式提升。”

“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确实难。比如维琪,如果想成为帝斯曼那样的公司,可能至少要10年以上。今天,化妆品行业已经是存量竞争了,肯定要靠技术、质量的创新来取胜,这点需要全行业的共识,去突破国际公司‘卡脖子’的情况。”王浩说道。

如国内某一线品牌掌舵者表示,所有成功都是结构性成功,没有单一因素促成的。在原料研究、批量生产上也是如此,一位国际原料公司从业者曾说道,他们设立在中国的工厂只生产一些比较基础的原料,而活性物实验室和生产线都在法国药谷,因为那里有很多生物学、药理学方面研究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中心,还有院校、科研所等,具有一个完整的专业链条。

所以,产业升级需要往更高领域突破时,整个产业链的配套设施和机制也非常重要,仅靠某一家企业来推动是不太现实的。政府支持、行业共识、企业配合,当集合这三个要素时,或许我们才有更大的希望看到一个产业真正崛起。

如曾经发生的日本与韩国的半导体原材料风波。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氟化氢等三种半导体生产用原材料加强管制,让韩国企业一时陷入极大恐慌,因为这类材料韩国高度依赖日本进口。根据韩国相关部门公开的数据,其高纯度氟化氢的进口量,从当年6月份的3026吨直接骤降到8月份的零。

半导体产业是韩国最繁荣的产业之一,在这次被日本“卡脖子”后,韩国政府全力支持韩国的半导体巨头们进行技术攻关,三星和SK海力士很快研发出了高纯度氟化氢,并实现量产。2019年12月,日本恢复出口,但2020年全年,韩国平均每个月的氟化氢进口量只有400吨左右,比之前大幅减少。韩国的国产化政策,让日本企业失去了在这个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化妆品原料包材等产业在国家重视度上是无法与半导体相比拟的,而且在化工业与制造业整体尚有待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要实现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绝非易事。

没错,客观条件确实如此,如果指望两三年内,中国化妆品原料有如“大跃进”般的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当我们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更大的视野来看,中国自建国开始,至今不过70余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跨越,还在一穷二白的动荡时期完成了“两弹一星”事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中国GDP以14.3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如广东省以1.61万亿美元位列第13,紧随于韩国(1.65万亿美元)之后。因此,我们常说,中国用70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200年走完的路。

发达国家也好,跨国公司也罢,他们有今日的领先是因为占据了先发优势,在有些赛道甚至都坐上了裁判的位置,对后来加入的发展中国家,或组织、或企业也只有几分流于表面的友好。不过,他们跑得早,而我们跑得快。“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引用过,在此处也适用。

所以,在产业崛起上,或许我们应该秉持短期保守、长期乐观的态度。化工业与制造业大而不强是现状,化妆品原料大部分依赖国际公司是现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更是现状。但当我们从政府层面,到行业层面,再到每家企业都聚焦于此,达成共识,在此之下有互相协作也各司其职,像其他已经蓬勃、独立发展的行业一样竭力前行,也许产业崛起的时日比我们预测中还要更短。

2021年,化妆品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执行,对行业进行全新的规范,化妆品原料备案信息也第一次新增国产原料。相比以前,国家层面正在越来越重视这个行业。

而行业端,我们则应该更多思考:如何真正把“成为化妆品行业的华为”这句话,从激励人心的“口号”落地为现实?如何在供应链上逐步摆脱国际公司的“锁喉”,并且在更大的市场中与之竞争?如何去看待、描绘中国化妆品企业到整个产业的“星辰大海”?

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有格局、有愿景、有使命感的企业,以及关心行业未来的从业者们需要认真思索、探讨的。

编后语:

要谈国货品牌的逆袭和崛起,一定离不开国产技术力量的持续努力与突围,因为这是产品与品牌的支点与基础。

作为《无尽的前沿》系列选题中最沉重的一篇,聚美丽记者与编辑在本文组稿的过程中心情凝重。我们看到的是在火热高端增长的市场表象背后,又一个处处被国外同行卡住脖子的行业,不禁重新审视国外品牌竞争格局中不对等的实力对比,同时为国货品牌捏一把汗。

但我们并不一味悲观,毕竟国货品牌今天的成绩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的,亦值得赞赏与尊重。并且,随着国内自主思路的化妆品行业监管法规新体系的快速完善,从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化妆品技术研究、原料创新带来的政策红利,这一轮一定能冒出一批在“无尽的前沿”持续突破、在技术端获得更大市场的优秀国货品牌。

 

本文转载自聚美丽(ID:jumeili-cn),已获授权,版权归聚美丽所有,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12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