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底捞内部高管曾透露,海底捞内部积极鼓励创业,有精力、有能力的高管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半年之内海底捞连续打出副牌。
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馆、饭饭林、秦小贤...
紧邻在一起的饭饭林和秦小贤大门紧闭,内部装修已经结束,工作人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也是海底捞再次推出副牌,饭饭林专营:川味盖饭、秦小贤专营:红油米线,工作人员说“两家门店还没开业,就在这一两天……”
比起十八汆刚刚曝光后媒体的追捧,海底捞默不发声。饭饭林、秦小贤出现反而媒体报道很少,海底捞却主动回应:内部创业!
海底捞副牌的主人是谁?
新派(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这些副牌背后的“东家”,而这家公司则是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
一度大量媒体蜂拥分析不同品牌的模式,认为海底捞在发力进军快餐、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我认为这种观点确实不无道理。
但一位海底捞内部高管向我表示海底捞内部积极鼓励创业,有精力、有能力的高管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总部会给一定的支持,但是很有限!
而当我再次拿出今年4月27日海底捞对外公布的接班人计划时,我恍然大悟……
以下内容摘录自张勇那封著名的“接班人”公开信:
各位同事,我们在去年十月份左右,对家族长以上干部的收入实行了“限高令”。这意味着这些优秀的干部无论多么努力,其收入都将被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数目内。如果你想得到更高的收入,你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去干你以前并不熟悉、从来没有干过的工作,比如:财务、新技术、采购等等。第二,你可以内部创业。只有这些新的工作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不菲的收入。
同时,你每干一份新的工作,我们都会给你相应的积分。当我们需要晋升一名干部的时候,会把积分最高的那几个人找到,由上级领导择优录取。所以你没有积分,就不可能得到更高的收入,当然也就没有得到提拔的机会。反之,当你拥有很多积分的时候,你不仅拥有更高的收入,同时也说明你对所有的业务都比别人更熟练,当然也就证明了你比其他人更聪明、更能干。
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的是:我没有说谁的积分高,我就一定晋升谁。我说的是把积分最高的那一批人找出来,长时间的观察,择优录取。“择”的是你做人、做事的善良。我和施永宏、杨小丽、苟轶群,会用十年时间来观察和判断。但愿老天爷再一次眷顾我们,让我们能够挑到一位爱海底捞、业务熟练、又能洞察人性的领导者。
是的,内部创业背后藏着一个海底捞的接班人……
显然,海底捞接班人计划大幕拉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副牌会在4月27日之后快速出现,让很多媒体都来不及做行业分析……
无限的信任空间和有限的业务支持
“张勇身上有一种‘轻信’人的DNA……”
《海底捞你学不会》中曾这样形容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张勇眼中,相信的力量是一种“工作方式”,这也使得张勇从来没有办公室、海底捞从来没有总部。
海底捞前CIO施琦在回忆起加入海底捞时曾和张勇问起做海海科技有多少预算时,“张大哥”大笔一挥:没有预算限制。
而恰恰是“没有预算”反而让施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加严格看待每一份投入。
正是这种信任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海底捞内部蔓延,老板越信任,员工越热情,加之严格的淘汰机制,使得海底捞培育起了一支强大的铁军。
去过十八汆或者海底捞旗下副牌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品质和海底捞真的差远了,事实的确如此。
海底捞旗下副牌都是“独立运作”、“自建体系”,这着实考验着经营者的业务基本功,和对海底捞精髓的复制能力。而事实上海底捞也确实从没有涉足过快餐,也就更谈不上能在现实上帮助到这些副牌。
这也或许是鼓励内部创业选拔“接班人”的真正目的,真正的“太子”需要学会“举一反三”,毕竟在体系内执行大家都一个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海底捞的人才观
学不会的海底捞,首先让人学不会也不敢学的是超高的人力成本投入。
截止2020年6月海底捞拥有92179名员工,每个月仅工资支出就高达6.7亿,员工成本占总收入比例达42%。
对人才的高投入也换来了实实在在员工的幸福感,而人才的“超配”,也换来了海底捞最值得骄傲的“服务价值”。
张勇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海底捞凝聚起员工的重要价值观是“双手改变命运”,一切人才机制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制定。
这一逻辑既强调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又向员工表达了“这里可以改变命运”的企业经营自信。
但这些就够了?
显然不是。
《孙子兵法》强调取胜的关键是“道、天、地、将、法”,仅有好将、好兵还不行,还需要“法”,以真正做到“上下同欲”。
海底捞内部门店对“冲A”的执着背后有着严格的考核,虽然强调“人性”的重要,但背后对每个细节的恐怖要求同样存在,依然有着严格的流程与制度要求。
而海底捞的管理艺术在于对人的考核深入而浅出,在真正考核时只有“顾客说了算”这一点,也就是更加直接的顾客满意度考核。
正如成吉思汗五大管理法则中那句: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无法远行……
今天再次读起张勇的“接班人”计划,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因为他再一次给予了员工充分的信任:没有固定的“夺冠”路径、没有“绝对”的胜负法则。
但他将海底捞变成了一个舞台,鼓励员工尝试更多岗位、内部创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能动性”。
虽然最后的接班人只有一个,但是无疑这次“计划”再次积极的影响了这个组织,高管们有了新的动力与目标,企业有了更多可能和方向,而更重要的是,以上两点紧紧的被结合在了一起……
最后让我们再次品读这篇“接班人”计划:
本文转载自勺子课堂(ID:shaozisxy),已获授权,版权归勺子课堂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