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大跌之下,功效型护肤品、个人清洁品类和部分彩妆品牌成为美妆巨头们困境中的“救命丸”。
意料之中,国际美妆巨头上半年卷入了业绩下滑的惊涛骇浪中。
品观APP梳理了10家已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的国际美妆公司,发现今年上半年(2020年1月1日-6月30日),它们的美妆个护相关业务一共跌去了428.2亿元,有7家公司在美妆个护版块陷入双位数下滑。
不过,一片大跌声下,仍有品牌、品类或区域市场,逆势上扬,成为美妆巨头们在困境中的“救命丸”。
01 10大巨头美妆业务平均下跌14.4%,最多跌了29%
“数以百万计的销售点(美发店、香水厂、百货商店、机场商店等)的关闭严重影响了美容产品的消费,这造成了供应而非需求危机。”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在分析上半年的业绩时说道。
欧莱雅的业绩,是全球各大化妆品集团的缩影。
品观APP梳理了欧莱雅、强生、联合利华、爱茉莉太平洋、LVMH、花王、LG生活健康、欧舒丹、宝洁以及资生堂这10家美妆巨头的财报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它们在美妆个护版块的销售收入总共减少了428.2亿元。由于各大公司的化妆品销售规模大小不同,因此减少金额也相差巨大。其中,欧莱雅、资生堂和LVMH的美妆个护销售金额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143亿、96.6亿和76.6亿。
从增幅看,美妆类业务业绩下滑最大的为LVMH,下滑幅度达到了29%,其次为资生堂和爱茉莉太平洋,分别下滑了26%和24.2%,而联合利华和宝洁的化妆品销售业务,则相对受影响较小,下滑幅度均不到1%。如果取平均值统计,则每家公司在美妆个护版块的平均跌幅达到了14.4%。
02 功效型护肤“一枝独秀”
功效型护肤品牌,这一国际美妆巨头近年异常偏爱的收购标的,在这个减产之年,给予了它们惊喜。
在疫情凶猛的第二季度,欧莱雅活性化妆品部门获得了4.3%的增长。整个上半年,欧莱雅活性化妆品销售额124.95亿元,增长达9%;花王亦在财报中表示,Curél珂润与freeplus芙丽芳丝有着出色的表现;而强生的主力品牌Dr. Ci Labo城野医生,销售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展现出强劲的风险抵御能力。
相比之下,在功能性护肤市场,欧莱雅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亚洲和北美地区,欧莱雅旗下的3大功效型护肤品牌——适乐肤、修丽可和理肤泉,均取得了两位数增长,并获得了新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适乐肤,成为活性化妆品部门中业绩贡献排名第一的品牌,在所有区域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自2017年欧莱雅从加拿大制药巨头Valeant手上收购以来,适乐肤便一直是欧莱雅活性化妆品部门业绩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03 彩妆并非“全军覆没”,有品牌连续增长
受长期居家生活及全民戴口罩出行的影响,彩妆,被认为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品类之一。
欧莱雅在财报中便提到,上半年的疫情,引发了彩妆市场的急剧萎缩,尤其是对美宝莲纽约和NYX这两大彩妆品牌有较大影响。然而,3CE Stylenanda却是一个例外,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
事实上,除了3CE Stylenanda,也有一些彩妆品牌在上半年表现出了较强的品牌力。
LVMH财报显示,上半年,纪梵希的L’Interdit、Le Rouge以及Prisme Libre等彩妆系列,有着良好的业绩表现;贝玲妃修眉笔销售火爆,推动了其收入的增长。此外,LVMH还特别在财报中提到,其参与注资、由歌手Rihanna创立的彩妆品牌Fenty Beauty,对集团业绩有特别贡献。
尽管财报未透露具体数字,不过,早在2018财年,Fenty Beauty的全球销售额便达到近40亿元。
此外,欧舒丹于2017年收购的美国天然个性化彩妆品牌LimeLife,在疫情期也实现逆袭。整个上半年,LimeLife实现销售收入4236万元,连续2个季度实现了11%以上的高增长。仅在今年3-6月,LimeLife的销售收入就达2639万元,增幅高达51.6%,占欧舒丹集团业绩的11.6%,一举超越欧舒丹旗下第一品牌ELEMIS的份额。
“除Lime Life外,本集团所有品牌均受到旅行禁令及封锁的严重影响。”欧舒丹主席兼行政总裁Reinold Geiger在财报中表示。
04 个人清洁品类最高增长200倍
疫情之下,洗手液、消毒剂、洗手皂等个人清洁及家庭护理类产品,成了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长的典型。涉及此类产品的美妆公司,也凭借该业务,弥补了部分损失。
2020年第二季度,联合利华美容个护部门的皮肤清洁业务,销售大增27%。这其中,洗手液的销售增长了1.55倍,消毒剂的增长更是高达200倍。联合利华表示,其上半年在50个地区市场增加了Lifebuoy卫宝肥皂和卫生用品的投放,并将手部消毒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约600倍。
类似的还有花王、宝洁和强生等公司。
作为日本日化界的巨头,花王的织物洗涤和家庭护理部门成为其上半年唯一销售增长的业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花王在该业务上的销售收入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5.8%。在亚洲地区,花王的碧柔洗手皂、洗手液也获得增长。
宝洁旗下汰渍和Comet品牌所属的织物和家庭护理部门,在2020年3月-6月的销售额增长了14%。宝洁认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北美和中国市场对清洁类产品的需求。半年前,宝洁还推出了其20年来的第一个新品牌Microban 24,宝洁宣称,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可以24小时抵抗细菌。
除此之外,强生旗下的李施德林漱口水,上半年也有不错的表现。
05 中国+电商是两大“王炸”
然而,综合10家国际巨头上半年的表现,不论是功效型护肤品、个人和家庭清洁护理产品还是彩妆,对各大集团的业绩攻心,都无法和“中国市场”以及“电商渠道”这两大核心因素相提并论。
中国市场,堪称美妆公司们的“大救星”。
财报显示,资生堂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65.79亿元,在公司业务中占比23.9%。而且,资生堂二季度在中国的销售开始回暖,增长了5.8%,其中,集团旗下资生堂、CPB、IPSA、NARS等高端品牌增长达50%以上;欧莱雅第二季度更是在中国市场增长了30%,上半年增长了17.5%;今年第二季度,欧舒丹在中国实现了3.5亿元销售额,大涨了近25%。
电商渠道,则与中国市场一起,极大扭转了美妆巨头们上半年的颓势。
上半年,欧莱雅电子商务创下64.6%的最高增速,中国和美国地区的线上销售均增长了100%;联合利华电子商务增长49%,其中二季度增长62%,中国地区增长59%;资生堂电商业务的整体增长超过40%;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高端品牌在线销售增长了70%。
“电子商务、网上商城、网上合作伙伴和电视渠道均实现显著增长,弥补了实体渠道部分的下降。”今年一季度,欧舒丹在财报中如是分析,而到了二季度,其线上渠道业务更是暴涨了95.8%,占该财季销售额的52.5%。
此外,LVMH指出,丝芙兰关闭了全球门店近2个月时间,但良好的外部抗风险能力,令丝芙兰在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定,这主要是全渠道网络战略的影响,包括中国的在线销售。
事实上,美妆公司们在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
就如贝恩公司所提出的那样,要想在中国获得成功,遵循“4D”法则就有更大几率胜出。即为中国消费者设计(Design for China),中国团队自主决策(Decide in China),以中国速度执行(Deliver at China speed),将中国业务数字化(Digitalize the China business)。
今年3月5日,欧莱雅中国总裁兼CEO费博瑞,首次在线上公开分享了欧莱雅中国新的发展成果和期待,他说,“欧莱雅中国将成为未来美妆世界的实验室,全球美好消费的灯塔。”如若将“欧莱雅”三个字换成其他国际美妆公司,无疑也是成立的。
本文转载自化妆品观察(ID:pinguanjun),已获授权,版权归化妆品观察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