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12306在支付宝上开了“旗舰店”,其他平台都是中间商。
在合作七年之后,12306和支付宝这对“ CP” 又有了新动作。今天,12306支付宝小程序正式上线,支付宝也成为十年来,铁总的首个站外官方票务合作平台。用户在支付宝上搜索“12306”,或在首页点击“出行”,即可访问相关页面。
很多平台早就可以通过跳转方式使用12306的服务。这次支付宝小程序的突破在于,用户无需输入密码、跳转就可以在支付宝内登陆12306账户并完成购票。
用一个更直观的说法,相当于12306在支付宝上开了“旗舰店”,其他平台都是中间商。
“新动作”带来了新的蜜月期。于12306而言,用户购票体验得以优化,也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一步;于支付宝而言,继共享单车、公交地铁、私家车之后,它又拿下城际通行,集齐了“数字出行”最后一块拼图,其对于数字生活的布局,愈发清晰。
12306的数字化历程
12306网站于2010年开通,并在次年底正式上线了全国网络售票业务。受制于当时的系统,每到春节等购票高峰期,12306的官网的就容易服务拥挤,用户体验不佳。
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当时12306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对于零售商而言,1种商品就是1个SKU,当消费者购买了一个商品,相关的SKU库存数量就减少1个。
12306网站的复杂之处在于,有时卖掉1张票后,减少的不是1个库存,而是多个。
我们以G1次列车为例,它一共有4个站点:北京南、济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桥;3种座位:二等座、一等座和商务座。
如果从北京南始发,一共有3种票(北京南-济南西、北京南-南京南、北京南-上海虹桥);从济南西上车的话,有2种票;从南京南上车,则只有1种票。由于每种票对应3种座位,所以这趟列车一共有(3+2+1)x3=18个SKU。
如果我购买了北京南-上海虹桥,减少的不是1个库存,而是3个,因为北京南-济南西,以及北京南-南京南的票也分别少了1个。同理,如果我退票的话,库存增加的不是1个,而是3个。
G1车次看起来还算简单,因为它只途径4个站。但对于那些涵盖10多个站点的车次,复杂程度将以指数级提升。每天海量的车次,在上千个车站之间奔跑,这对购票系统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而当上述情况发生在春运时,一切变得更加丧心病狂。
我们可以把春运比作“双十一”,所有的车票SKU都处于秒杀状态。成千上万的订票、退票、改票,让SKU的库存每秒都在疯狂变动,这就会导致系统缓慢、出错,甚至宕机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正是7年前12306和支付宝所面临的挑战。
2012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191亿元,较上年增长267%。为了应对未来规模更大的交易量,阿里团队提前大幅提升硬件和带宽数量,最终顺利承压,也为支付宝与12306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3年6月,支付宝中标铁路客票电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合作伙伴。当时的12306尚未解决系统稳定度的问题,阿里为此专门派出技术团队进行支援。10月底,公司宣布完成了12306网站的支付技术方案。11月,支付宝正式接入12306。
从中标到完成支付技术方案,支付宝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几乎是个奇迹”。相比之下,微信支付在4年后才姗姗来迟。
此后,双方合作不断升级。从12306手机APP的推出,到车票查询功能上线,再到线下售票窗口接入移动支付,阿里巴巴和支付宝全面推动了12306走向移动支付。
出行界的新零售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让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在门店拓展线上渠道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商家接到用户订单后,却发现某些商品缺货,不得不电话通知消费者,询问其是否可以更换别的商品。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线上和线下是割裂的两个渠道。当用户在线下购买了最后一件商品时,该SKU应该为0,但线上系统却没有得到及时反馈,依然显示为有货状态。
相比之下,盒马鲜生完全没有这一问题的困扰。原因在于其线上线下是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会员、价格、营销、支付、库存在线上和线下被全面打通,融为一体,使用同一个数据库。
现在看来,支付宝在零售业中的这一积累,被运用到了出行上。
窗口、电话、网络平台,是12306出票的几个主要渠道。想象一下,如果线下窗口售出了最后一张票,但信息没有实时反馈到线上,那线上平台会错误地显示有票,最终影响用户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10年来12306始终没有开通新的购票渠道(再强调下,你在其他平台的购票只是跳转到12306官网,不是一个单独的渠道)。更多的渠道,会导致整条供应链复杂程度提升,加大了管理难度。
这次12306接入支付宝小程序的重大意义在于,铁总通过这一全新的购票渠道,将自己和支付宝进一步融合。同时,继共享单车、公交地铁、私家车之后,支付宝再下一城,将城际火车收入囊中。这令支付宝有别于滴滴、美团等聚焦于短距离出行的竞争对手,实现了短、中、长旅程的完整布局,完成了“数字出行”的全部版图。
在「略大参考」看来,双方进一步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支付宝本来就已经是12306全渠道的合作伙伴,除了线上平台外,他们还参与了火车站窗口的移动支付建设。经过7年的合作,支付宝早已证明了自己的可靠性。
此外,双方合作在未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支付宝在海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中国也正在积极推动高铁出口。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在昆明用支付宝购买一张到达曼谷火车票,然后用同样的方式购买回程票。
越来越清晰的数字生活
过去十年,出行行业先后涌现出Uber、滴滴、摩拜、ofo等公司,他们通过技术对行业进行改造,开辟了“互联网+出行”的时代。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连接”。
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将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和闲置运力连接起来,实现了更加高效的匹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Uber们通过模式创新,将原本线下的打车行为转移到了线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属于技术和出行之间的物理反应。
虽然用户体验、交易流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由于互联网只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并没有触发出行行业的底层技术变革。因此,安全、信任等行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换句话说,Uber、滴滴虽然让我们更方便地找到了陌生人的车,但并没能让我们更加放心地坐上去。时至今日,乘客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这些公司。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将进入“数字出行”时代,更具颠覆性的变革正在袭来。
“数字出行”的关键词是“融合”,支付宝无疑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企业。
以共享单车为例,收取押金会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客户流失;但不收取又难以保证资产安全。而支付宝推出芝麻信用分免押金租车方案,从本质上实现了对不同人群的信用定价,解决了困扰行业已久的顽疾。
由此可见,不同于“互联网+出行”时期的模式创新,“数字出行”阶段的创新始于产品设计。技术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的融入到了出行这一古老的行业。两者融合属于化学反应。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改变了出行的基础设施,创造出了全新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并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出行”时代,支付是终点;在“数字出行“时代,支付是起点,内涵更为丰富的数字生活,由此展开。
“到店”就是数字生活的主要场景。
口碑、美团等公司以团购切入,开启门店数字化的第一步。去年开始,口碑推出智慧门店解决方案,为商家提供智能选址、精准营销、会员管理等解决方案,进一步改造线下门店。
不过,上述动作都聚焦对“店”的升级,却忽略了“到”。实际上,在我们目前的数字生活中,只有预约(团购)和店内点餐/支付得到了数字化,但这两个环节之间的出行体验并未被有效改造。
支付宝正致力于将两点连成线。
今年3月,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4月,支付宝携手上汽集团和斑马网络宣布将联手打造5G时代数字出行样板车。
用户通过手机支付宝预订了晚餐,在上车后,汽车会自动导航前往目的地,同时车载小程序会主动预约排号;当遇到堵车情况时,小程序会根据到达时间主动提醒用户是否要把订座时间延后;到达餐厅附近,系统会为用户推荐就近的停车场;下车后,车载小程序将无缝连接到手机端,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上查看餐厅的预约信息等。
当两点连成线后,数字生活的轮廓也将被进一步勾勒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广东地区的乘客正在参与历史。人们无需提前购火车票,刷支付宝就能直接乘车。支付宝在实名制的基础上,结合“刷脸”认证技术,可以确保用户为本人购票、乘车,从而减少了核验环节,让火车乘客享受到了坐地铁般的便利。
随着支付宝和12306的合作进一步升级,这样的便利将更广泛地落地。这对“CP”的故事,也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本文转载自略大参考(ID:hyzibenlun),已获授权,版权归略大参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