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料口味的差异性,既是机遇,也是门槛。
疫情让方便食品备受青睐,更多韩国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方便食品市场。
据综合海关总署及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的数据,2020年5月,在韩国对华(不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总出口额仍呈现同比下降的背景下,方便食品的出口额同比增加63.9%。
对此,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上海首席代表朴成国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环境下的“宅经济”为韩国食品进入中国,尤其是华东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
“向南走”成趋势
近日,在上海东方明珠举行的“韩国美食节”上,第一财经记者发现,“辛拉面”、“火鸡面”、“金拉面”等一批韩国生产的方便面,成为现场消费者颇为关注的产品。
据朴成国介绍,早期的韩国方便食品主要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及部分留韩回国人员群体中较为流行,此后韩流文化被中国广泛接受,许多韩国产品也依靠文化输出,被一批中国消费者关注,“在此基础上,随着疫情的蔓延,一批韩国方便食品被希望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在小红书、抖音等中国的社交网络上介绍及传播,成为韩国方便食品迎来爆发期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我国方便食品行业规模超过了4500亿元人民币,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方便面消费国,而以方便面为代表的一批韩国加工食品产品,也以每年超过20%的复合增长速度,迅速超越柚子茶等传统产品,成为韩国对华食品出口的“新秀”。
受到市场的推动,韩国三大方便面企业(农心、不倒翁、三养)均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农心作为最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品牌,目前已在上海、沈阳两地建立本地工厂,并在“辛拉面”经典系列的基础上,在华推出上海汤面、石锅酱汤面等韩国本土并不销售的品种。
据农心负责人李哲坤介绍,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农心产品中,已有超过八成产品在本地生产,而本地化产品的销售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此外由于华东、华南等非传统目标市场的发展迅速,经过几轮增能,上海工厂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沈阳工厂。
此外,因“火鸡面”一度在国内登上网红榜的韩国三养食品宣布更换其在国内的经销总代理,新设置覆盖华东及华南地区的总代理,并宣布2020年在华销售规模预计突破达12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02亿元),而这也将使中国市场成为三养食品的第一大销售国。
这种趋势不仅在方便面,其他方便食品当中同样有所体现。作为韩国第一大食品巨头的CJ集团,该公司由于受疫情影响,将在华的食品业务重心从线下餐厅,逐步转向一批方便、便利食品的研发及销售。
应对市场竞争
CJ集团中国食品事业部总经理高汉元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传统来看,由于地缘因素,韩国品牌在中国北方的认知度高于南方,但上海及华东地区作为中国消费升级的重要一环,成为公司的重点市场,不仅将集团总部迁至上海,在继通过进博会平台推广“嗨拌”方便食品品牌后,于华东地区构建产能,推出三杯鸡、红烧肉等多款本地化产品。
“往常我们的产品线主要集中于韩国餐食系列,由此在刚开始推出本地化产品的时候,总部曾有所质疑,但这类产品目前的销量已经超越了韩料产品,甚至使总部非常惊讶。”高汉元表示。
朴成国认为,从进博会等平台能够看出,华东地区消费者是中国平均收入最高、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批消费者,如果无法征服华东消费者的“味蕾”,那就无法把握中国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趋势。“因此,我每次见到韩国企业家,我都会经常说一句话,叫‘失华东者,失中国’。”
但在活跃的华东市场,韩国的方便食品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和挑战。
上海韩国商会食品分会会长朴烓铸表示,从传统意义上来看,韩国料理的风味与华东地区消费者的传统口味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对于韩国食品企业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也使韩国方便食品在华东地区的销售情况,不及日本、东南亚等竞品。
此外,根据相关数据,虽然方便面仍是方便食品中份额最大的板块,但其后被速冻食品及自热食品等其他品类迅速追赶,包括海底捞、旺旺等在内的食品企业纷纷进入方便食品市场。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ID:cbn-yicai),已获授权,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