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低价新套路,忙晕商家,气死用户

三面围城:破价、比价、被骂贵。

廖紫琳亿邦动力2025年10月24日

连续两年,双11开售提前到国庆节前后,让可可的长假泡汤了。“节后马上开卖,根本没法休假。”可可是一家运动品牌的电商运营,主要工作是“算价格”。

可可和同事们为保证定价一致,必须权衡各平台的折扣及时间,要知道淘宝什么时候发券,跟抖音和京东差多少,每个链接可用哪些优惠券及券后价是多少。老道的操盘手们还需多想一步,价格调整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价格本是平台和商家之间竞争的正常手段,但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变成一个颇为重要的不确定变量,也给商家带来运营压力。定价,既关乎GMV和利润,也影响跟平台和用户的关系,背后考量颇为复杂。

短暂的平息过后,曾经的比价风潮,在今年的双11又卷土重来。特别是平台全资优惠券的出现,让不少电商运营控价的努力付之流水。像可可一样的电商运营,如今每天忙碌于核价和改价的工作。

越来越长的大促周期,越来越复杂的优惠券逻辑,让商家忙晕了,也让一部分消费者气疯了。双11开始没多久,不少消费者感觉买贵了,比如有的商品出现尾款价格变动,有的预售价比现货高。价格差变相推高退货率,商家快递费和包材费逐渐攀升。

“甜蜜的烦恼”

2024年,比价潮席卷电商行业。平台血拼低价,不仅同款比价,还上线自动改价和跟价功能,有的甚至承诺全网低价和买贵就赔等。不过很快,各大平台就开始调整策略,弱化低价和比价。

尽管如此,但在消费整体偏弱和企业试图保住增长的大背景下,价格仍然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变量。2025年,电商行业是否仍流行比价?双11前夕,亿邦动力就此发起调研,发现以往的比价风潮已经平息,而新出现的平台全资券,正在引发新一轮竞争。

长期以来,大促的跨店满减、立减优惠等,基本都是商家出资。这种情况下,商家可提前知晓折扣力度,并做好应对准备。而今年,部分优惠券是平台出资,或者平台和商家共同出资。

比如,某平台上线“补贴券”,由平台和商家共同出资,统一为85折券,商家出资5%,平台出资10%,超80%用户都能领到。这种情况下,商家无法完全把控商品的折扣率,因为根据电商平台优惠券规则,平台活动优先级高于商家自主设置。

这对于商家来说,是一种“甜蜜的烦恼”。平台发券让利消费者,提高即时转化效果,这是好事。根据各大平台披露的消息,平台发券以后,GMV出现爆发增长,惠及不少商家店铺。但由此造成的破价或跨平台价差,却让商家头疼不已。

从9月开始,可可所在运动男装品牌的电商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日常运营,“一天天都在(和小二)扯皮”——前脚某平台上5折券使品牌迅速破价,后脚另一平台发来补贴券,没多久其他平台小二找过来,要求多平台同价。

亿邦动力调查发现,女装、童鞋、汽车用品等类目商家均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某个平台给了优惠券,很快另外几个平台小二就开始嚷嚷说不行,你得全平台价格统一。”一家女装商家负责人表示,“但问题是,平台发券,我们没法控制。”

不同平台的双11节奏不同,优惠的时间点自然不同。“平台小二不会管这些,他只会让你拉齐(价格)。”可可说,不能让他所在的平台出现“高价”问题。

参与大促的商家不得不反复衡量、实时测算各平台的折扣率,运营忙于检查和调整价格。今年双11再次刷新大促时长,成为“史上最长双11”,这让每个电商运营的神经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

一旦出现价差,要随时调整,稍有不慎,还会有品牌破价的风险。一位汽车用品商家告诉亿邦动力,某次活动期间,他们没有报名大促和参加平台优惠券,但出现可使用平台优惠券的情况,结果就是“品牌破价”。

在遇到平台优惠券影响品牌控价时,商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多平台经营的鞋服商家告诉亿邦动力:“遇到破价的,我们也只能先去沟通改价。实在不行就只能下架表明态度。没有其他办法,毕竟在平台上做生意。”

AI的两张面孔

今年双11,围绕商家定价,除了平台“撒券”,今年还出现了AI等不确定变量。

AI大语言模型的重磅突破,特别是AI及技术族群具备的自主学习、适应和决策优化,与以往电商大数据和计算机视觉等的结合,给电商定价带来许多便利工具。比如,平台推出AI找低价、AI找平替和AI驱动的优惠券等。

有了这些功能,平台就可以实现同款商品自动分类、价格差异解析和高性价比商品推荐等,也可根据用户购物偏好弹出优惠券,帮助商家提升商品转化,也帮助用户迅速找到想要的商品。

根据亿邦动力调查,一部分商家已经吃到这一波红利,让营销和运营效率呈几何级提升。比如,运动品牌美津浓此前通过平台提供的工具,将运动鞋服旗舰店主推品的价格下调了10%-20%,商品订单环比增长70倍;个人护理品牌博士伦累计已通过平台工具改价近200次,618大促GMV增长5倍。

在这些亮眼的业绩背后,也应该看到,AI工具对商家呈现双面性。比如,技术主导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或将影响商家的退货率。

一家湖北天门女装商家告诉亿邦动力,近四成退货订单,被消费者勾选 “买贵了/少用优惠/降价”。其中不少订单,是已经发货的订单。“即使没发货,工人也得去从一堆包裹里把退货订单找出来,很费时间。”该商家说。

价差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

  • 一类是商家自主调价,这种情况大致可控,调价前商家都能评估好退货风险;

  • 一类是平台优惠券叠加导致价差,商家处境较为被动;

  • 一类是用户发现平台推荐的更低价商品,退单后转而购买其他店铺的产品。

一旦商品出现价差,通常都会拉高退货率。“有时只是相差几块钱,但消费者发现了,就会退货重新买,这样浪费商家的快递费、包材费。”一位女装商家告诉亿邦动力。

一家高端女装品牌,客单价约1500元,用户主要是企业家、企业高管以及个体老板娘。该品牌负责人曾告诉亿邦动力,即使高端用户,对价格也很敏感。“不要觉得有钱人就不计较钱,她可以舍得花钱,但是不想当冤大头。”她说,经常会有年消费20万的人来计较,比如差价有150,一定要赔差价。

平台“价保”服务,对此作用十分有限。越来越多平台型优惠券、大促专属活动(定金预售、前x件x折等)导致的价格差不在价保范围,促使消费者依然选择退单重拍。同时,价保系统只能在平台内实现,而跨平台的价格差异,并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导致退货退款率变高。

而白牌商家,很少有提供超过7天价保服务的。对他们来说,走性价比路线,更无力提供这项服务。“就是看运气,消费者发现了,可能就会退款,发现不了就还是那个价格。不过除了报名大促活动,一般不会产生很大价差。”一位商家说。

低价的围城

价格是营销核心杠杆,既是用户决策的关键锚点,也是获取流量的重要抓手。如果缺少有效区分机制,价格差异化将变成实质性的全面降价,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打击。

“现在平台自掏腰包做活动,只要不破价,其他平台不来找,其实我们是乐意的。”有商家直言,如今天猫、京东和抖音电商三足鼎立,哪边也不能得罪。另有商家较为乐观,认为“现在平台也算是出钱了,之前只吞不出”。

经历了此前的低价竞争,商家们也逐渐意识到,除非拥有不可撼动的成本优势,否则无法通过降价带来竞争力。低价并不简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儿,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挖掘用户关心核心诉求,并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需求。

按照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隐形冠军》作者)的说法,只有那些拥有强大意志和坚定勇气的经营者,在日复一日的管理中,坚持践行一个铜板都不能浪费的节俭和实用原则,才能克服困难,顺利走上低价的商业模式。

在消费市场持续走弱,以及降价无法带来新客和增量时,选择较高价格保利润,或许是更好选择。大多数商家都表示,今年双11的核心任务是“保住利润”。其中,推广成本和退货率是商家们重点关注的两个指标。

越来越多商家要求达人直播保证一定ROI和销售额目标。比如,有些大商家会签年框保量合同,要求达人一年内为其带货完成目标GSV(扣除退货退款后的真实销售额);或者分散预算,采用组合拳营销打法“KOC种草铺量+超头主播带货+中小主播带货/切片带货/品牌自播”。

在投流方面,许多商家也都设定了自己的控制线。双11开干前,广州女装商家就已经定好了今年的付费底线——5%——大促期间根据卖货情况和第一波退货情况,动态调整投流节奏和渠道库存。

低价会迫使企业压缩成本,代价是产品品质下降,由此也引发大量的退换货成本。为了降低退货率,今年平台和商家都绞尽了脑汁。“我们甚至尝试过取消运费险,来降低退货率。实在没其他的好办法。”一位女装商家道出了许多服装商家的心声。

今年以来,淘宝、京东、抖音电商等平台都出台了不少有关“挽单”相关的功能。比如,抖音电商在商家后台售后板块上线“建议优先挽回”标签,帮助商家识别存在“高成交意向”的消费者,商家可以通过“换货”、“部分退款”、“维修”等方式来降低退货率;淘宝对店铺综合体验分≥4.8 分的商家,平台不再主动介入收货后的仅退款申请,鼓励商家与消费者协商解决等。

双11早已过了 “只要卖得多就赚钱” 的粗放时代。今年的战场上,商家们比拼的不是降价力度,而是成本控制的精度、定价策略的巧度、流量运营的深度。

对经历过血拼低价的商家来说,想要调转船头,开始往上调整价格,其实并不容易。今天,如果你打开各大社交媒体,会发现大量买贵了被背刺的帖子,有用户调侃说,双11原本想“买买买” ,结果现在成了“退退退”。

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拒绝拼低价,并不意味着割韭菜,而是回到产品和运营。唯有把精度、巧度、深度落到实处,商家们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让每一场大促都成为长期盈利的铺垫。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亿邦动力(ID:iebrun),已获授权,版权归亿邦动力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