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清的老人,困于孤独世界。
前言
在街头巷尾,总是能够看到一些“沉默”的老人,他们或许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默然不语,或许是在聚会中频频侧耳但又依旧茫然,又或许是在医院排队问诊时面对询问反应迟钝。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测算,我国约有1.2亿老年人患有听力障碍、听力受损。
然而,与这一庞大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助听器的实际佩戴率不足5%,这个数字远低于欧美30%-40%平均水平。价格高昂、验配复杂、佩戴体验差,构成了阻碍老年人使用助听器的"三座大山"。
但变化正在发生,当AI技术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时,助听器这个传统医疗器械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一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正在重塑市场格局,为老年人重燃生活激情。
银发听力危机,低渗透率的三重壁垒
北京听力协会专家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听力学专家张建一表示,老年人听力下降人数占比较大,具有普遍性。65-75岁的老年人当中,听力损失发病率大于25%。到了75岁以上,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会大幅上升,通常大于60%。
老年人的听力退化并非是孤立的,当老年人被迫进入“静音世界”,社交孤立、认知下降、安全风险等问题便接踵而至。此外,老人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也陡然增加。
佩戴助听器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体验。但在如此庞大市场与如此刚性需求的双重加持下,助听器市场渗透率极低,仍是尚未开拓的广阔蓝海。
“zdeer左点”深耕助听器市场多年,其合伙人兼CMO汪立君表示,长期以来,价格高、验配难、体验差是影响老年消费者使用助听器的核心原因。
价格始终是横亘在国内助听器消费者面前的一座大山,传统数字助听器的价格动辄数万元,高端产品甚至达到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水平对于不少国内老年人而言,无疑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联影助听器事业部临床与市场负责人、资深听力康复专家屠文河表示,“进口高端助听器单只售价,可高达4万至5万元,一对则需接近10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当然,市场中也不是没有便宜的助听器。市面上几百元的模拟助听器虽然价格亲民,但往往只是简单的声音放大器,不仅无法有效改善听力,甚至可能因放大噪音而造成二次伤害。
“一两百元的机型多为模拟机,是已经被淘汰的机型,普通消费者可能无法分辨,觉得能放大声音价格也合适,使用这类产品可能会进一步损伤听障人士的剩余听力。” 黑龙江省残联康复部部长刘德君介绍到。
同时,助听器的验配壁垒,也在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与使用。
助听器需要经过专业的听力检测和调试,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在专业机构中由专门的验配师进行,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频繁往返医院进行验配调试成为沉重负担。而且,中国具备专业验配资质的机构和人员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对养老院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了一位老人,他拥有四五副由子女从国外寄回的助听器。但由于缺乏专业的验配与调试,这些助听器最终都被闲置”,屠文河说到。
除此之外,传统助听器在设计上往往忽视了用户的心理需求。笨重的外观、复杂的操作、明显的医疗器械标识,都在提醒着佩戴者自身的"缺陷"。
许多老年人宁愿忍受听力损失的不便,也不愿佩戴这种让人"显老"、"显病"的设备。汪立君谈到,在用户心理上,普遍存在的病耻感与社会偏见也影响着老年人对助听器的使用。
随着新一代银发人群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AI等消费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听器行业正迎来一场变革。
不是“放大器”,技术革新下的产业跃迁
助听器不再是简单的声音放大器,而是正在转变为智能、便捷、可以低调的融入生活的消费健康产品,助听器行业正在经历从“功能性医疗器械”到“消费级健康科技”的转型。
在硬件微型化、低功耗芯片及深度学习算法的共同驱动下,助听器正从专业医疗器械向消费电子趋势发展。部分产品交互设计与外观形态,日益趋近于常见的TWS蓝牙耳机或运动耳机。
图片来源:左点
在具体应用层面,AI等新技术的初步进入,为助听器产品带来了更多的产品形态上的跃迁。
产品智能化:技术带来智能聆听
与传统助听器简单的增益处理不同,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像人脑一样“感知”并理解复杂的声学环境。
飞利浦的HearLink助听器引入了AI声音技术,不再遵循固有的数字信号处理规则,而是通过学习、训练,在24个频带之间协同降噪,使语声在噪音环境中变得更加清晰。同时,飞利浦还通过建立语音地图(Sound Map)实现了更有效的噪音控制、声音放大与突破性的回馈音消除。
图片来源:飞利浦
全球领先的听力解决方案制造商索诺瓦(Sonova)旗下的峰力(Phonak),在今年2月,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专用深度神经网络(DNN)芯片的助听器,每秒运算速度高达77亿次,整体算力是现存芯片的53倍。
并首次将具有450万个神经信号连接,2200万个真实声音场景样本训练的,业内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DNN“超级大脑”嵌入助听器,真正实现了在噪声环境下的万向言语声音处理。
图片来源:峰力香港
丹麦品牌奥迪康(Oticon)的Own系列助听器也采用深度神经元网络技术,通过超过1200万个现实生活声音场景的训练,帮助大脑识别声音对比,清晰呈现各种声音,降低使用者精神消耗。
美国斯达克(Starkey)的Genesis AI助听器,能实现每小时自动进行超过8000万次分析调整,使基础噪音降低 40%,声音动态范围提升 20%,并能根据用户是否移动自动调整麦克风模式,从而在嘈杂环境中显著提升语音理解。
本土企业也正致力于助听器技术的升级与突破。
锦好医疗成立子公司芯海聆,专注于数字助听器芯片的研究开发及设计工作。芯海聆已经能够提供自主的芯片和算法,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芯片和算法的助听器企业;
联影微电子也自主研发了适合国人语言习惯的“uOrigin源”医疗级助听器,通过边缘侧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和异构六核芯片,能够每秒处理超过100万次声音信号运算,并针对中文语音的声调和辅音识别进行了专门优化。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
博音听力董事长兼CEO江显全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听力行业的钻石五年。政策东风将加速‘专精特新’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市场推广,放大AI赋能的力量,助力国产助听器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跃迁。”
验配:AI重塑服务流程
助听器的验配流程对老年人而言有着不小的负担。它需要用户多次前往线下门店,由专业验配师进行听力测试和调试,整个过程耗时且不便。AI的介入,为这一环节带来了改变。
以左点为例,其验配环节已实现线上验配,免去了老年人来回奔波的辛苦,在验配中,通过AI与老年用户互动交流实现验配的精准化。
科大讯飞也推出了类似的“App自主验配”和“远程听力师一对一服务”的模式,用户可以在家完成初步验配,并通过远程视频获得专业指导。
这种AI辅助验配的模式,也为远程验配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腾讯的“天籁Inside”音频AI技术,通过整合助听器线上测听和验配,完善天籁自研助听器算法解决方案,开发了基于腾讯会议的远程验配系统和面向听障人士的ASR识别系统,让线上验配成为线下验配的补充,并帮助听力师和听障人士借助腾讯会议和远程验配系统实现端到端的链接,实现远程线上交互。
图片来源:北京听力协会
AI辅助验配、线上验配、远程验配的新形态验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网点覆盖不全、专业验配师数量不足的行业痛点,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外观:走出病耻,时尚新形态
技术的进步只是基础,如果老年人不愿意长期佩戴,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智能算法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上实现更强的功能,为产品小型化、美观化创造了条件。如今的助听器在外观上不断借鉴入耳式耳机、TWS蓝牙耳机、骨传导运动耳机等,在形态上已基本与蓝牙耳机无异。
这种转变能够提高老年人的产品接受度,当助听器与蓝牙耳机之间的外观不断模糊,老年人对于疾病的羞耻也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时尚感,甚至是代际之间使用相似产品的“共同话题”。
奥迪康的Oticon Own,不仅有着更为隐秘的外观,更能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耳道形状量身定制,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全天佩戴的舒适度。
图片来源:奥迪康
通过技术力的提升,将产品设计与用户心理重新耦合,是AI技术和新硬件形态共同推动助听器行业从功能性向体验性跃迁的关键。这也使得助听器不再是一种需要“忍受”,被迫使用的医疗器械,而是可以“享受”的时尚科技产品。
国产破局:技术力、商业模式与生态之战
AI技术在助听器中的应用,未来远不止在于当下产品端的降噪、验配等具体的痛点上。
未来助听器产品的竞争,或将不再局限于“声音”,而是在于AI技术在产品中的融合程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服务与功能,最终重新构建起由医疗器具到健康伴侣的新形态。
在当下的助听器产品竞争中,本土企业既面临竞争压力,又存在爆发机遇。
当前,全球助听器市场几乎被国际企业垄断。根据上海证券研报,海外五大巨头瑞士SONOVA听力集团、丹麦DEMANT集团、丹麦GN ReSound听力集团、美国斯达克Starkey和WS Audiology听力集团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拥有行业绝大部分的专利,制定了医疗级助听器的销售规则、技术标准,借助庞大的经销商体系和国外医保体系,构成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研报
然而,AI时代的到来为市场格局重塑提供了契机。国际巨头在AI算法、本土化应用方面的反应相对滞后,给国内的本土企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AI应用上,国内企业在中文语音识别、方言优化、个性化AI调试等本土化内容上,技术优势明显。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语言特点。
科大讯飞凭借其在中文语音识别领域的深厚积累,推出了专为中重度听损人群打造的AI助听器产品,其核心优势在于对中文语音的精准识别和优化,特别是在方言处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还能够实时将语音转换为文字显示在配套App上,为重度听力障碍者提供了"看见声音"的可能。这种多模态的辅助方式,突破了传统助听器单纯依赖听觉的局限。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在价格上,国内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DTC模式等手段,将AI助听器的价格降至国际品牌的1/5至1/3,使更多用户能够用得起。左点倡导的DTC模式,能够进一步直面消费者,打破消费屏障,其助听器产品已成为中国助听器线上销售第一。
同时,通过线上验配、远程服务、社区推广等新兴的渠道模式,将助听器的触点拓展至医疗渠道之外,更能够深入当下的消费市场。
未来,国内市场中的助听器产品竞争将是“技术力+商业模式+生态整合能力”的综合博弈。正如左点所理解的,“所有品牌的最终胜利,都将回归到产品的胜利。而产品的领先性,归根结底依赖于最底层的技术创新。”
AI技术的快速应用能力与长期学习能力已经让“硬件买断”式的商业模式过时,助听器企业可以通过硬件低价+订阅服务如持续调优、健康监测、紧急响应等长期服务,持续的为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
这种模式既能降低消费者的硬件入门门槛,也能让厂商通过数据持续优化产品。未来,助听器将超越单纯的声音补偿,成为老人的智能伴侣,也成为企业健康生态的新入口。
左点科技目前其产品线已经扩展到血压计、睡眠监测仪、生发仪等多个健康管理品类,通过数据协同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也为更多的助听器跨界融合提供更多的尝试可能。
随着AI技术的深入,助听器正在重新定义“听见”的意义。过去,它只能让老人维持听觉功能,而现在,它能让老年人没有负担的佩戴、使用,抛弃病耻感的,重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尽管国际巨头企业仍把持着助听器产品市场,但本土企业也通过强大的创新力、技术力和更适合市场的商业模式、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健全的生态建设,正在为中国的助听器行业探索出全新的发展路线。
本文转载自AgeClub(ID:AgeClub),已获授权,版权归AgeClub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