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类翻红争议不断,行业未来方向如何?
2025年,国内美妆市场刮起了以酶焕肤(注:营销上多用“刷酶”一词)的风潮。以珀莱雅、毕生之研、RNW如薇和羽素等为代表的国货美妆品牌竞相布局,将酶类成分作为产品创新的发力点。
而相关数据也显示,酶类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是如今市场的增量空间。
据Flywheel发布的《面部护肤新品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在电商平台上,与“酸酶焕肤”概念有关的商品销售增速高达139%。
另外,第三方数据显示,近30天内抖音平台上,与之相关的最热门搜索词“刷酶”,曝光量达481.8W。

图片来源:第三方数据平台
然而,市场激增的背后,行业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争议与灵魂拷问——
“刷酶比刷酸的优势在哪里?”
“一众品牌布局以酶焕肤,是否又是一场资本市场的概念炒作?”
“酶类成分在化妆品市场的应用,还有哪些尚待挖掘的层面?”
“酶类成分在配方中,如何解决不稳定性的弊端?”
……
带着上述问题,聚美丽也与部分主打“以酶焕肤”的品牌羽素、毕生之研和RNW如薇,以及业内专业人士芒奇金、梅鹤祥、羽素市场部负责人及青雀就此展开探讨。
“酶的两大应用:无酸焕肤VS酸酶协同”
从今年市场情况来看,主打以酶焕肤的新品不在少数,包括RNW如薇、羽素、毕生之研、C咖和珀莱雅等品牌。
从下图可知,国货推出的以酶焕肤产品,大多定价在100-400元上下,且主要针对的是祛痘、抗衰老、毛孔护理赛道。
而在产品配方上,有两大热门方向:其一,以多重酶类成分的应用,实现更为温和的无酸焕肤效果;其二,酶+酸搭配应用,在配方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多效酶应用:无酸护肤方案
在交流中,聚美丽了解到,近年来部分品牌在产品配方创新中,以酶类成分替代酸类成分,主要与两大精准护肤洞察相关:1)消费者追求温和+功效并存的护理方案;2)居家场景下的轻医美护理需求日益强劲。
对此,RNW如薇研发人员表示,“当下精准护肤、敏感肌护理的理念逐步成为美妆行业的主流,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强刺激的猛药成分,持有审慎的态度,转而追求功效与温和并存的护肤方案。”
正是基于此,美妆企业纷纷加速探索新技术路径,以精准响应消费者对温和与高效兼具的护肤核心诉求。由医美延伸而来的以酶焕肤概念被敏锐捕捉到,并逐渐在日常护肤、居家护肤场景中渗透,衍生出居家轻医美护理的新趋势。
而从今年主打酶类成分新品来看,以此作为差异化切入市场的不在少数。譬如,RNW如薇今年围绕“以酶代酸”推出净澈黑头导出精华液(黑头水)、净颜抛光洁面乳(抛光洁面)、抛光焕亮精华水(抛光水)三款新品。这些产品主打双酶抛光、净澈黑科技,覆盖日常洁面、局部黑头清除、长效控油平衡等需求,构建全方位毛孔护理方案。

图片来源:RNW如薇、毕生之研、羽素官方旗舰店
除了RNW如薇之外,具备实验室基因的毕生之研,今年也对明星产品五环水升级至3.0版本,其以2%PL-Sutilains™自研枯草双效酶(蛋白酶与脂肪酶)为核心成分,强调采用无酸配方,为油痘肌护理提供更温和的解法。
在接受聚美丽独家采访时,毕生之研品牌市场中心的相关人员表示,以酶代酸是由于酸类成分的刺激性,因此在油痘肌护理中不适宜长期应用。
“水杨酸、果酸类成分更多是暴力剥脱角质,会刺激到皮肤屏障。而对屏障功能脆弱的油痘肌消费者而言,符合日常调理痘痘闭口问题的产品少之又少。基于此,毕生之研在深度研究众多活性物后,综合安全性与效果,选择用酶代酸。”毕生之研品牌市场中心的相关人员如是说道。
而同样聚焦在痘肌护理的羽素。其早在2023年便率先切入无酸焕肤赛道,并推出清肌焕肤清萃水(羽素闭口水)。而该款产品也基于羽素对无酸焕肤的深度洞察,其中核心成分恰是3X智慧酶,且还在今年升级迭代至2.0版本。
正如羽素市场部负责人所言,“近年来,‘谈酸色变’的消费者占比显著增多。其实早在2022年,羽素就注意到敏感肌占比逐渐升高,消费者对刷酸的态度呈现改变的端倪。”
酸+酶协同:更温和及高效?
除了以酶代酸的无酸焕肤配方外,酸酶协同、取长补短也是如今酶在化妆品市场的一大应用方向,而这类案例并不在少数。
譬如,兰蔻经典大单品净澈焕肤双重精华水(即极光水),其对外宣传专研“酶+酸”焕肤方案:外酸焕亮,内酶焕新,而其全成分表中显示,添加木瓜蛋白酶和水杨酸的目的在于作为角质剥落剂。
同样还有油皮专研产品C咖毛孔清透精华水(俗称“酸酶水”),其在配方中应用了“3酸+3酶”成分:葡糖酸内酯、杏仁酸和琥珀酸,以及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榉木芽促酶精萃。
而对于选择酸酶协同的配方优势,C咖产品研发师在详情页中透露,“酸酶协同的优势在于比刷酸更温和,比刷酶更高效,两者协同科学使用可减少闭口、粉刺等问题。”

图片来源:兰蔻、C咖官方旗舰店
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坦言,“酸酶协同”的实际效果尚需更多研究数据支撑。对此,羽素市场部负责人进一步阐释道:“相比只用酶,酸酶联用是否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以及稳定性等问题,都需要针对具体的配方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同样地,原料组合或产品的实际效果,也很难单从概念上进行对比,需要通过完整的体内体外证据链来说明。”
而第十四章创始人、《精准护肤--科学原理与实践》主编梅鹤祥则认为,酸酶在配方中混合使用各有优劣势。
“从生物学基础而言,酸解的作用面可能会更大,但理论上单纯应用酶剥脱则更精准高效。”
“酶热度本质上,是生物科技护肤的必然演进”
尽管前文将酶类成分的应用路径,概括为“无酸护肤”与“酸酶协同”两大技术方向,但在品牌研发/市场人员及专家、专业KOL的行业认知中,该类成分在化妆品市场仍有技术及价值层面的意义。
在交流中,业内人士的一大共识,酶热度的兴起,本质上是如今消费市场正告别猛药堆砌、即刻见效的荒蛮时代,转而借助生物学技术提供更温和、精准和科学的护肤方案,由此催生出酶技术的热度及迭代。
其中,梅鹤祥直言,“酶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若只是如营销层面般,简单概括为‘刷酸’对立的概念,实际上是把这项技术过于简单化,弱化了对酶和酶生物学机理的深度研究,反而带来另一种市场泛滥……”
知乎头部美妆博主青雀则指出,“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绝不是短期风口或概念噱头,这是生物科技护肤的必然演进……”
对此,聚美丽就“酶技术是短期风口还是长期路径“、”酶技术为何比常见的酸更优”、“酶成分热潮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业内人士的观察,如今酶成分在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应用,有以下三大现状:
酶在美妆中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
部分业内人士提到,酶类成分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实际上由来已久,如今的热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再度“翻红”。
对此,巢归研究院科学传播负责人、知乎科普主笔芒奇金表示,“现在提到酶,可能大多数消费者会联想到油痘肌护理,但其实10多年前日系品牌的酵素护肤,以及更早的大宝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蜜中,主要宣称成分都是酶。而且,生物酶在护肤品及医美行业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包括控油、抗炎修护、抗氧化、清除角质、疏通毛孔等。”
梅鹤祥也透露,“此前在国际原料公司工作时,就有在研究酶类成分的技术创新。同时,在创立第十四章以后,也有在院线渠道布局搭配以酶焕肤的‘分子锨’治疗的医美产品。”

图片来源:第十四章内部资料
另一方面,酶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也已历史悠久。人类对酶的最早认知源于古代生产活动,如古人用粮食酿酒时,发现堆积的粮食会使糖类转化为酒精,当时尚未知晓这是酶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 Wilhelm Friedrich Kühne首次对酶进行概念化;1897年,德国科学家 Eduard Buchner 通过实验证实发酵依赖酶的作用,开创了酶研究的先河,并因此获得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70年代,蛋白水解酶因生物去角质的效果,而被在化妆品领域应用,这也意味着酶制剂从工业催化向个人护理市场的跨越。此后,资生堂、欧莱雅及国际原料巨头、国货美妆等竞相布局含酶类成分的产品。

而在具体配方配比层面,正如芒奇金所言,目前酶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六大机制,并能起到抗老、抗氧化、去角质等多重功效。

而梅鹤祥直言,酶技术在化妆品及医美市场拥有广阔的应用方向。
“酶技术在理论上而言,若想发挥真正的效果,其作用面实际上更广,如抗衰老、淡化色素沉着、平滑肌肤、重整皮肤表面的凹凸不平,同时针对粉刺、闭口,甚至是痤疮都有待发展。”
梅鹤祥继续补充道,“目前大部分品牌将酶成分作为祛痘的卖点,主要还是由于祛痘产品及需求较多有关。应该从皮肤生理和酶的作用上开展更多研究,发现酶技术对皮肤的更多应用前景。”
2、酶VS酸,温和及精准的天然优势
而从市场宣传层面来看,多位业内人士坦言,之所以将酶作为以酸为代表的刺激性成分的对立面,与其具有精准性、安全性及温和性的特点有关。

其中,RNW如薇研发人员表示,“越来越多品牌布局刷酶相关技术与产品,背后有两层关键逻辑:其一,酶技术精准切中了消费者对「高效不刺激」的核心诉求;其二,这也是化妆品行业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升级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对此,羽素市场部负责人也表示认同,她借助羽素之前的研究结果为依据说道:“过往研究表明,酶类成分的去角质能力与酸类相当,但温和性更优。临床研究亦显示,在特定条件下,酶类的焕肤效果不逊色于酸类。因此,以酶为主要焕肤成分且不添加酸的产品设计,并非营销噱头,而是具备科学依据的。”
同时,羽素市场部负责人也强调,在焕肤功效诉求上,刷酶与刷酸的核心差异,在于作用机制的精准性,而“酶类焕肤” 以多靶点精准作用为优势,兼具高效性与温和性。
而在业内专家及专业KOL看来,酶确实比酸等腐蚀性成分更为精准与安全,且更适应于居家美容、轻医美等场景。
其中,梅鹤祥认为,“酸是小分子物质,其因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刺激(刺痛或灼烧感),而且高浓度酸发挥剥脱效果时,可能会产生相对的腐蚀性。而酶是大分子物质,通常不会渗透皮肤深层,且其对特定蛋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相对来讲比较精准,因此消费者使用更加便捷,也可应用在居家场景。”
青雀也同样表示,“刷酶原理上是调动皮肤的生物特性,让酶作为信号使,来激活特定类型的酶,以实现角质更新、微循环加速与胶原合成。这种方式对皮肤没有刺激,因此可以作为日常的护肤手段。”
而毕生之研品牌市场中心的相关人员从产品配方角度指出,“刷酶类产品具有低刺激特性,并且符合油性肌肤日常护理的功效。”
以酶焕肤与生物学发展相契合
当提到如今酶类成分的热度,无论是品牌还是专家均一致认为,是技术及认知升维的结果所致。
在芒奇金看来,酶技术以生物学作为底层逻辑,这实际上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吻合。
而从近年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来看,生物技术确实也逐渐在渗透化妆品市场。
如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的公告(2025年第12号)》中明确指出,“在逐步建立生物技术、植物资源等不同类别化妆品原料的技术要求基础上,研究化妆品原料通用技术要求,促进化妆品原料标准提升。”

图片来源:国家药监局
而青雀针对生物科技护肤演进观点补充道:“就焕肤或祛痘领域而言,酶解决了酸类等其他刺激性成分的破坏性焕肤风险,也符合现在护肤领域,顺势而为、遵循皮肤生理机制的科学做法。”
“酶的不稳定性,研究不足等是未来的挑战”
虽说在前文中,众多业内人士均提及酶成分的安全性、精准性及温和性,是化妆品行业可以持续挖掘创新的一大方向,但是他们也表示酶类成分的应用,目前还存在部分待解的难题,主要有两点:
酶的不稳定性及缺乏功效量化标准
在与品牌及专家、专业KOL交流中,均一致认为:酶的不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此类化妆品的配方创新。
据RNW如薇研发人员介绍,“以酶焕肤”目前在化妆品行业主要有两种实现路径:添加外源性酶或激活内源性酶。其中,添加外源性酶是指在配方中直接加入酶,高效分解皮肤表面的老废物质。而激活内源性酶则是添加能增强皮肤自身酶活性的成分,从根源上提升角质焕新效率。相较于内源性酶激活途径,外源性酶可能在见效速度上更具优势。
基于上述两大路径,RNW如薇研发人员强调,现阶段,外源性酶在护肤品行业的应用中仍面临现实挑战。
芒奇金、梅鹤祥也同样指出,酶的不稳定性,限制了酶类成分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创新突破。
“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难度还是在于其稳定性。当设计一款化妆品配方时,还应考虑是否需要调节pH值以维持酶的稳定性,这其中还是存在技术壁垒。不过,在常温环境中,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已是相对稳定的酶类成分。”梅鹤祥如是说道。
芒奇金也补充道:“归根结底还是因酶容易在高温、酸性、碱性等环境中失活(配方中需要调节PH值、温度等),所以挑战主要是酶在配方中的稳定性及适配性。”
不过,有着多年研究经历的羽素市场部负责人认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稳定技术应对酶的体外失活,如高分子包裹技术、酶工程技术等,使酶的活性在配方体系中得以保持。
除了上述说法之外,青雀还观察到,该赛道缺乏功效量化的标准,以及厂家参差不齐的痛点。
消费者认知与功效多元化的博弈
不少业内人士在交流中均提到,酶的种类繁多,但当前市场的开发深度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然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仅通过一句宣传语或简单概念就被“种草”,这种认知局限性与功效多元化的博弈,也对酶的市场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难度。
正如羽素市场部负责人所言,“酶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度尚不高,在国内护肤品市场的应用也正兴起。因此短期看来,打动消费者选择酶类产品存在一定的教育难度。”
对此,作为常年深耕在消费者与行业之间的专业KOL青雀表示,酶的市场教育难度已不言而喻。
“酶的教育难度在于其功效比酸更多样化,人体内可被调动的酶多达4000+种,且每类发挥的机制各不相同,如调控皮质、促进创面愈合等。不过,目前聚焦以酶护肤研发的企业,大多落地点在于取代刷酸、温和焕肤层面。一旦未来护肤领域有更多的酶类成分功效,消费者对此的认知会变得混乱。”
这正如前文中,梅鹤祥强调,若是将酶技术的应用,简单地归结为刷酶、以酶焕肤等概念,实际上是对该技术的过度简单化及庸俗化。
毕生之研品牌市场中心的相关人员也向聚美丽直言,酶的复杂性增加了市场教育的挑战——排除技术层面,其因酸的普及性高而难以进一步渗透消费者心智。
同时,某资深专业人士还对上述观点补充道:“酶种类多样性与功能特异性,使得部分品牌在市场教育中易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将单一酶包装成万能成分,宣称其能同时解决美白、抗衰、祛痘等多重问题,导致消费者对酶的实际功效产生误判,进一步模糊了对酶的认知。”
挑战之下,酶类化妆品如何创新突破?
总得来说,酶类成分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并不属于新兴赛道,目前的热度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老生再谈。
同时,从一众美妆企业的布局中,不难看出,酶类成分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仍会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在重重挑战之下,该类化妆品如何创新突破?企业和业内人士又会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在RNW如薇研发人员看来,内、外源酶协同会是未来创新突破的一大方向。
“内、外源酶协同,可更全面地提升酶技术在温和焕肤、增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推动行业将酶技术,从概念热度走向真正的技术深水区。”
另外,还有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挖掘其功效、机制也是亟待创新突破点。
芒奇金就提及,以酶护肤相对来说,比较有市场价值空间,也可在控油、抗氧化等多维功效上挖掘进一步的价值。
而羽素市场部负责人则表示,酶功效的科学传播仍是可以进阶的一大方向。
“酶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美白的功能。但是由于酶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没有酸高,且其作用机制不是简单的无差别剥脱,相对复杂。要想使消费者理解酶的作用机制,从而认可酶的功效,还需要品牌方在科学传播上多下功夫。”羽素市场部负责人如是说道。
目前来看,以酶护肤等概念,虽说是行业正兴起的风潮,但在市场风口切换之下,酶类成分在化妆品行业中的产品及功效开发,仅仅还只是处在早期阶段。
本文转载自聚美丽(ID:jumeili-cn),已获授权,版权归聚美丽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