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饮料圈都来“熬中药”,打工人的健康焦虑值多少钱?

拧开瓶盖就能喝的养生水,更像一种“轻量化养生” 的妥协。

TinneyiBrandi品创2025年7月16日

“感觉年纪慢慢上来后,不得不开始琢磨养生这回事了。”打工人罗菲菲(化名)聊起近况时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可乐泡枸杞”是网友编的段子,如今却成了自己生活里的真实写照。“这届打工人谁还没点小毛病?小红书刷到‘玉米须水消肿’‘枸杞补肾’‘薏米水祛湿’的帖子越来越多,看得多了,自然就把养生这事放在心上了。”

她说自己其实也想过抽时间研究中药药理,亲手煮点养生汤喝,“但实在挤不出空”,于是,买现成的养生水就成了最省心的选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便利店的冰柜里突然多了好多养生水,各种需求几乎都能满足。”红豆薏米水、绿豆百合水、枸杞桑葚水…… 不同牌子的产品摆了满满一排。只是罗菲菲也忍不住吐槽:“不算便宜,一瓶要4—5 块,论性价比确实不如自己煮,但胜在方便。”

像罗菲菲这样的打工人不在少数,有白领把养生水当成“办公室标配”,甚至备着小电壶在工位上现煮,也有像她一样被工作追着跑的人,直接选现成的瓶装养生水图个省事。

但是,对多数被工作填满的打工人来说,比起花时间研究食材配比、守着砂锅慢慢熬煮,拧开瓶盖就能喝的养生水,更像一种“轻量化养生” 的妥协——既想抓住点实在的健康收益,又贪恋那份“我在认真照顾自己”的心理慰藉。可这份便捷背后,到底是真能喝出好气色,还是只是花钱买了份心安?

眼花缭乱的中式养生水

“一排排的养生水,多得让人挑花了眼。”罗菲菲坦言,她常去的那家商店里,不知从何时起冒出了养生水品类,且种类越变越多。

“最早看到的是枸杞水,当时没太当回事。” 她回忆,自己开始买养生水是从今年春天起,“总吃外卖觉得不太健康,天气也热了,又想起小时候听家里人说绿豆能清热解毒,就频繁买起了绿豆水。”

因为有看配料表的习惯,她每次选购都会留意品牌和成分,“带糖的肯定不考虑。” 但更让她在意的是,“好多品牌压根没听过。”

图片来源:小红书

iBrandi品创也特意留意过超市里的养生水品牌,发现不少名字都透着新鲜感,大多是此前没听过的。而这背后,既有养生水本身门槛不高的原因,也离不开近年来大批玩家扎堆入局的推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8年到2022年国内仅有4个品牌布局中式养生水。但2023年后,养生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0%。预计到2028年,中式养生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早在2023年初,一向紧盯年轻人健康需求的元气森林就率先推出“自在水”系列,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等产品刚在天猫旗舰店上线4天,就宣告售罄。在消费者火热的购买热情下,此品类的水也直接晋升为元气森林的又一款“当家花旦”大单品。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分羹者”,这句话在养生水赛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眼看红利显现,传统饮料巨头、新兴消费品牌乃至个体创业者纷纷加速入场。2024 年前五个月,中式养生水新品数量就达166个,好望水、雀巢、东鹏、果子熟了等品牌接连加入,入局企业数量超过过去六年总和。

到了2025年,这场“水仗”打得更凶。

康师傅、统一、盼盼、三得利、承德露露、北冰洋等老牌企业相继推出养生水新品,连零售商超盒马也跨界参战,联手中药老字号李良济推出古方凉茶,上海童涵春堂、北京同仁堂等百年药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从药房取材,把人参片、罗汉果等装进瓶里,下场分食这块蛋糕。

各中式养生水品牌的产品卖点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可以说,现在超市冰柜的C位,都被“中式养生茶”占据,而现实的购买情况也正如罗菲菲所言,足够“眼花缭乱”。

爆火背后,是年轻人的“健康焦虑”

在罗菲菲和许多消费者的印象里,养生水的火爆来得猝不及防,仿佛前一秒还没太留意,下一秒就已铺满街头巷尾。

那么,这股热潮究竟因何而起?

首先,国内深厚的“药食同源”传统理念,为养生水的走红打下了天然的认知基础,再加上中医文化自信在年轻群体中逐渐回归,更让这类饮品从一开始就自带熟悉感与接受度。

说起早期的“养生水”雏形,很多人或许会想到“崂山神水”——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崂山白花蛇草水。这款饮品的核心成分是崂山矿泉水与白花蛇舌草提取液,含有锌、硒、钙、铁等20余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其中,白花蛇舌草作为常见中药,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清热解毒”的记载,而围绕这款水的传言更是不少,据说它能利尿消肿、抗病毒、增强免疫力,还能清热解暑、解酒护肝、助消化,堪称一款有益健康的碱性饮品。

即便顶着“口感奇特”的标签,价格也不算亲民,却依然有不少人被其“健康”属性吸引。这恰恰说明,人们对“喝出健康”的追求,早已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如今年轻人的健康意识正在加速觉醒,健康需求也随之升级。

疫情过后,社交媒体上有关“健康”的讨论热度飙升。在小红书平台,“健康养生”话题的浏览量已高达158亿次。话题下,那些探讨如何巧用中式养生食材来养肝、祛湿、补气血的笔记,总是能吸引大量关注,成为热门爆款。

与此同时,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踊跃加入了养生大军。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中式养生茶饮消费者画像,25-35岁消费者在养生茶饮的消费者群体中占37.6%,36-45岁消费者占到32.2%。

不少打工人把养生水列为办公室标配,“轻养生”的日常化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

不过,这种健康意识的觉醒,还要追溯到“0糖气泡水”的爆火。

最初,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0糖气泡水”率先掀起热潮。而在那波消费浪潮里,主打“0糖0卡”的三元气泡水成了早期赢家 —— 它的走红不仅带火了“0糖”赛道,更让背后的三元生物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锐企业,甚至改写了中国饮料市场版图。

罗菲菲自己也坦言,那段时间曾是“0糖气泡水”的忠实粉丝。

但“0糖气泡水”本身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不高。当越来越多玩家涌入这条细分赛道,曾经的蓝海很快变成了厮杀激烈的红海。

然后,养生水走到了聚光灯下。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中式养生水凭借其独特的健康功效,正逐渐成为无糖饮料的有力替代品。预计到2028年,中式养生水将替代超过30%的无糖饮料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03亿元。

如果说“0糖气泡水”是早期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后,在饮料选择上的第一次投射,那么如今的“中式养生水”,便是这种健康需求进一步升级的必然产物。

于是,中式养生水顺理成章地接棒,成为继“0 糖气泡水”之后的新蓝海。

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消费者选择购买养生水的原因中,产品功效仍是首要考量:65.5% 的消费者因“减肥祛湿”“补血”等功效选择中式养生水;“无糖健康”和“配料表干净”也颇具吸引力,占比分别达到58.4%和37.8%。

当“中式养生水”火到被“脆皮打工人”奉为“打工续命水”,一个问题始终绕不开:这些标榜源自《本草纲目》古方的饮品,究竟是确有其效,还是只为满足心理安慰的 “智商税”?

针对这个疑问,iBrandi品创也做了一番深入探究。

首先,关于这个话题,网上的争议从未断过。支持方认为,养生水用的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功能性原料 —— 祛湿的薏米、补肾的枸杞、降火的菊花…… 这些食材的功效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找到对症的养生水坚持喝,总能 “量变达成质变”;反对方则觉得,加了“料”的养生水不宜长期喝,更替代不了白水的基础作用,况且市面上的瓶装养生水原料含量有限,实际效果恐怕微乎其微。

双方各执一词,争议不下。

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营养师于仁文给出了专业观点:“市售养生水的原料,多是含有特殊食养物质的食品,正确饮用确实能起到缓解身体不适的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必要的药物治疗。” 他特别强调,若已出现明确病症,务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养生水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直言:“养生水作为风口品类,本身就带着不少营销噱头。从养生‘一人一方’的核心逻辑来看,这类标准化量产的饮品几乎谈不上什么针对性功效。”

事实上,中式养生水虽披着“养生”的外衣,本质仍是“药食同源”理念的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早已明确,红豆、薏米、枸杞、红枣、绿豆等常见原料,都是我国传统的食补食材,其营养价值已被无数食品科学研究证实。只不过,传统进补多以即食或简单烹煮为主,而这类深加工的瓶装饮品,其功效则需要更多实验数据来支撑。

《枸杞水溶性抗氧化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中也提到,枸杞等原料中的保健成分确实可溶于水,“水制剂”是有效的摄入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实验中使用的高浓度水制剂,是参照《中国药典》中薏苡仁30g的最大用量制作的,普通人每天通过瓶装养生水摄入的原料量,能否达到起效浓度,并不好说。

所以,养生水是否有“养生功效”,目前更多还停留在推测层面,尚无扎实的实验结论与具体数据作为支撑。

不过,这似乎也并未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市场依旧火热,更挡不住赛道的激烈厮杀。

行业来到“价格竞争”,谁能破局?

养生水终究还是走上了“0 糖气泡水”的老路。

回望“0 糖气泡水”赛道的后期,玩家们扎堆涌入分食蛋糕,产品之间除了口味差异,几乎再无本质区别。就连靠“0 糖气泡水”起家的元气森林,也不得不转向多元化布局,与传统老牌正面交锋。

两者的共性显而易见:低门槛、易入局、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卖点大多源自《本草纲目》这类公开古方,导致产品更难做出差异点。这种特性不仅吸引了大批传统品牌纷纷下场,也让众多个体玩家、新兴势力争先恐后地加入战局。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当整个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一个带有“新增长”标签的细分领域,自然成了引无数玩家上钩的诱饵。

如今的“中式养生水”赛道,正和当年的“0 糖气泡水”一样,挤在同一条窄胡同里,甚至厮杀白热化的速度来得更快——玩家的蜂拥而至,正让“中式养生水”赛道加速冲向“价格竞争”的岔路口。

与最初5-10元/瓶的高定价不同,在经历过“井喷式”发展后,打折促销成了养生水市场的常态。“每次去便利店,促销架上总有买一送一或第二件一元的养生水。”罗菲菲回忆起最近几次逛便利店的场景,在她看来,货架被各式养生水占满也不全是坏事,至少总能遇上打折促销的。

而在这类促销政策的推动下,平均每瓶养生水的价格已降至3 - 5.5元,较原价下降超40%。在这样的态势下,行业曾经的高毛利恐怕难再维系。

面对“同质化”困局,不少品牌已开始探索破局路径。以盒马为例,其相关负责人曾坦言:“市场对养生属性‘水替’的需求真实存在,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尝试。但我们也发现,早期产品的口味反馈两极分化,有人认可,也有消费者觉得药味太重、难以复购。”

基于这份洞察,盒马今年推出适口性更强的轻养水系列,其中无花果亚麻籽轻养水在4月销量反超风头正盛的红豆薏米水,登顶盒马植物饮料销量榜首。正如合作方李良济负责人所言:“做‘水替’从不是简单复刻传统配方,而是要在古方基础上,改良出更适配当下消费习惯的新形态。”

为答好“差异化”这道考题,各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而这场围绕“破局”展开的激烈角逐,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许,仍需交给时间来作答。

 

本文转载自iBrandi品创(ID:ibrandi),已获授权,版权归iBrandi品创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