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暴跌,靠“精致”发家的小熊电器出路在哪?

曾经的“年轻人第一台小家电”品牌,如今正在被市场冷落。

深潜沥金2025年7月15日

小熊电器,近两年跌得很惨。

不仅股价从高点的164元跌去了至少70%,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也下滑14%。

曾经的“年轻人第一台小家电”的品牌,如今正在被市场冷落。

2006年,用酸奶机切入小家电市场的小熊电器,敏锐抓住了年轻人花小钱过上精致生活的需求,趁着电商兴起的东风快速崛起,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代工厂到行业头部的逆袭。

2019年上市时,小熊电器股价冲上了164元的高点,市值超过250亿元,被称作创意小家电第一股。

但好景不长,之后小熊电器股价一路下跌,2024年财报更是显示其净利润暴跌35.4%。

小家电赛道本身增长并没有出问题,特别是前几年的疫情封控,反而催生了小家电的一波小爆发。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包括厨房、清洁及个护类在内的小家电品类,整体零售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6%。

既然大环境没问题,为啥小熊电器突然遇到增长瓶颈,小家电品类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增收不增利?小熊电器的未来在哪里?

占住三大红利,小熊电器快速崛起

小熊电器能崛起,有占了三大红利:赛道空白,细分场景,还有疫情红利。

先说赛道空白,整个小家电品类爆发,都源于低成本满足了人群“精致生活”的需求

在2010年代前后,独居年轻人越来越多,“宅经济”随之起步,大家电既昂贵又不便于搬家,主打单一细分功能的小家电逐渐起势。

小熊电器就洞察到了这一趋势,每款小家电,其实都对应了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

品牌首次试水推出的一款酸奶机,因为满足一些人群“自制健康酸奶”的需求,直接卖掉了10万台。酸奶的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做酸奶的过程。

其次是细分场景,小熊电器选择放弃规模很大的品类,专攻小众的市场需求。

原因很简单,小家电品类爆发后,很多大品牌下场参与,尤其是电饭煲、高压锅、电水壶、豆浆机之类的规模较大的细分品类。

市场规模越大,越容易被大品牌盯上,竞争就越激烈;反过来,选择小众赛道、专攻细分市场需求,反而容易建立自己的壁垒。

小熊电器产品研发基本上走的是“长尾路线”,专攻小众细分需求,比如煮蛋器、早餐机、空气炸锅、三明治机等等。从定价来看,小熊电器的均价往往都在100-200元,主打物美价廉,和大品牌拉开了差距。

这种“错峰竞争”的策略,保证了整个10年代小熊电器近乎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

2020年开始的疫情封控,大大激活了“宅经济”,小熊电器迎来一波高增长。

尤其是快速增加的下厨需求,带来厨房小家电品类猛增,空气炸锅、小型锅具、早餐机等品类卖爆,小熊电器吃到了这波红利。

再加上主打“萌家电”的外观设计,小熊电器很适合拍照发朋友圈,社媒上铺天盖地的分享帖,股价也飙升到160元以上的高点,风头一时无两。

这三大红利,把小熊电器送上了小家电品牌的头部地位,但是红利总会消散,小熊电器很快遇到了瓶颈。

关于小熊电器的分享贴 

图片来源:小红书

品类分散+出海慢,小熊电器不吃香了

第一个变化,是小家电品类变得更“分散”了。

再小众和细分的品类,都发育出了极强品牌心智的垂直品牌,消费者不需要通过品牌的“小家电产品矩阵”来满足需求,小熊电器原来找到的结构性红利没了。

比如小型洗衣机,卷出了小吉、希亦,空气炸锅也卷出了小米、宫菱,家庭清洁相关的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新品类,也卷出了添可、追觅等品牌。

和这些新崛起的品牌相比,小熊电器不够聚焦、也不够垂直。

比如养生壶,小熊电器研发一如既往反应极快,快速推出产品上市,但当市面上其他一些品牌推出了搭配精准炖煮模式,同时还具备实时监测水质、提醒更换滤芯等功能的产品后,品牌的竞争力显著下降。

主打单一功能的产品,往往并不能满足细分人群的需求。小熊电器的价格优势仍在,但更注重质价比的消费者,更在意产品的综合表现。

不光是小熊电器,其他类似主打“一整套小家电方案”的品牌都遇上了这个问题。

比如九阳和美的,这两大都有庞大小家电产品线的品牌也是难兄难弟。九阳电器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下滑7.9%,归母净利润暴跌68.6%,而美的在2022年因为小家电项目普遍亏损,关停并转了900多个SKU。

从小家电品牌格局也能看出,保持增长的品牌大多都主打垂直领域,“大而全”的品牌往往都在下跌。

国内增长受阻,很多品牌选择出海,而小熊恰恰又是动作比较慢的那个。

当小熊电器2019年启动出海计划时,国内品牌早已完成全球卡位。苏泊尔凭借大股东SEB集团的全球渠道,2024年外销占比达33.45%;九阳境外销售占比23.29%。

这些企业早在2010年前后便通过ODM代工嵌入全球供应链,而小熊的姗姗来迟,使其在渠道建设、客户资源积累上落后不止一个身位。

按财报数据,2024年小熊电器国内营业收入为40.9亿元,同比下滑5.81%;国外销售6.68亿元,同比增长80.81%。

看着增长快,但小熊电器的海外业务占比只有14.04%,而主要竞争对手的占比几乎都在20%以上。

规模小,外加又是以代工为主,小熊自己的自主品牌在东南亚的市占率还不到1%。国外消费者记住的是产品价格标签,而非“小熊”品牌价值。这也是小熊电器研发“重表皮轻骨骼”导致的结果,研发专利大多和外观相关,核心技术并不算多。

品牌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收购罗曼智能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后者拥有900项专利,还有飞利浦等国际客户资源,其个护赛道布局直指海外高增长品类,弥补自身此前依赖代工的短板。

只是能不能真正起到效果,得看品牌能不能打破原来的路径依赖。

沥金点评

小熊电器在小家电的细分需求爆发中崛起,也因品类分散而下滑。

在今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小熊电器宣布要从小家电制造商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重点发力母婴等场景。

品牌应该是意识到了,从单一需求入手做产品,往往也只具备单一功能,对人群和场景的洞察深度必定不足,用户黏性和品牌壁垒都无从谈起。

当年轻人开始厌倦“伪精致”小家电的堆砌,小熊电器需要回答,继续做单一场景短平快的满足者,还是真正深挖并且解决细分人群痛点的完整方案?可能这才是品牌突围最有效的路径。

 

本文转载自沥金(ID:Finding_Gold),已获授权,版权归沥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