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育儿式养宠为宠物行业带来了一大批新兴细分赛道,而随着宠物就医频率和医疗支出的升高,不少养宠家庭都开始遭遇宠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23宠物数字化保险白皮书》显示,宠物主为单只猫、狗就诊所花费的金额分别为2390元和2786元。虽然平均花费并不高,但不少宠物主也曾因为宠物突发疾病,面临上万元的治疗费用。
为了减轻养宠带来的经济负担,一些宠物主将宠物保险纳入考量范围,而支付宝“宠物保险”小程序上就有超过800万只宠物获得保障。但在激增的市场需求之外,惊蛰研究所发现,宠物险正在养宠必备和避坑之间野蛮生长。
人看病80,狗体检8000
在各种App的精准投放下,宠物主们经常会看到宣传“养宠不买保险,就是在给医院送钱”“保费低、保额高”“全病种覆盖”等内容的宠物险广告。除了基本的保障内容外,大多数宠物险还会赠送体检、疫苗、洗澡美容等服务来吸引宠物主投保,这让养宠家长很难不心动,因为宠物医疗的现状是宠物看病比人贵。
很大一部分宠物医院都存在费用不合理、收费不透明、价格虚高等问题,让很多宠物主有苦说不出。《2022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中提到,78%的宠主认为“宠物看病贵”是宠物就医的最大痛点。许多宠物主认为“宠物不会说话,说不出哪里不舒服,到了医院几乎都被安排来一套全身检查”,而面对精心喂养的毛孩子,大部分铲屎官只能在高昂的医疗费面前低头。
“我生病花了80痊愈了,它体检就花了8000。”上海的网友七七有一只9岁的宠物狗,今年年初做了全面体检,挂号费加上检查费花了2530元,检查包括腹部DR、胸腔DR、超声心脏、超声全腹这4种项目。
此外,血凝检测、血常规、CPR血检等15项化验费共计5240元,一通检查下来花费接近8000元,七七对惊蛰研究所表示:“因为小动物不会表达,我们不知道它哪里不舒服,只能通过医生检查排除问题。我们也只能选择配合,从某种意义来说,宠物医院对我来说已经是高消费了,在去医院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钱包变空的心理建设。”
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2年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为2706亿元,其中宠物医疗市场规模占比29.1%。而在宠物消费市场上,宠物就医之所以价格高,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国产医疗设备和宠物医药依赖进口以及报价高。
惊蛰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宠物医疗机械主要集中于医学影像、体外诊断两大方向,且大多是根据人用设备原理进行改造后延伸到宠物领域。宠物医院为了增加竞争力,会尽可能配备进口高端设备,但是一些设备得不到充分使用时,医院为了回本,均摊在宠物主身上的价格就会高许多。例如CT检查和单次磁共振的价格可以达到3500元,而医院给人进行单个部位、单次核磁共振检查的价格通常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此外,我国的宠物疫苗和药品一直依赖进口。外资企业深耕疫苗药品,产品力占优,例如勃林格、硕腾、礼蓝等公司。国内企业如新瑞鹏、瑞派等,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与较为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仍有差距。
另外,全国头部连锁宠物诊疗机构占比也不具优势,仅约13%,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9月4日,我国(不含港澳台)宠物医院达到28271家,其中超过80%的宠物医院为小规模单体经营或10家以下连锁经营,有限的连锁规模导致了市场上服务价格难以进一步下探,而单体医院仍为宠物医疗机构的主要形态,也加剧了宠物医疗价格不透明的行业乱象。
对于养宠主来说,宠物医疗是一种远超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高阶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宠物医疗提高了养宠门槛,对于养宠人的压力也更为明显,所以寻求通过保险手段来降低宠物就医费用的想法,也成为了当代养宠人的另一种需求。
宠物险热度攀升却争议不断
宠物保险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1924年,全球第一张宠物保险单已经在瑞典成功签发,而中国宠物保险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发展较慢,直到2004年华泰保险推出宠物第三方责任险,才意味着中国宠物保险行业开始生长。
2007年后,随着中国宠物市场的扩大,不少保险公司开始推出宠物险产品,但由于中国宠物保险产品不成熟,且宠物主的总体保险意识薄弱,中国宠物保险的渗透率至今不足1%。与参保率高达40%的瑞典相比,中国宠物保险行业仍然处于刚起步的状态。
惊蛰研究所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投身宠物险的主流险企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大地保险、平安保险、众安保险等,其宠物险产品主要包括:宠物医疗险(针对疾病和意外治疗费用的赔付)、宠物第三者责任险(针对宠物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亡、医疗费用、财产损失、法律费用的赔付)和宠物综合保障险(针对宠物常见及重大疾病、宠物第三者责任、宠物死亡的补偿保障),其中宠物医疗险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险种。
例如支付宝平台上推出的宠物医疗险是宠物主最容易接触到的险种,分为基础版(14.08月/起)、升级版(33.25月/起)和尊享版(64.08月/起),不同公司推出的宠物医疗险,保障内容也有差别,每一家保险公司在都会在投保年龄、等待期、定点医院、医疗保障、单次理赔限额与免赔额等方面制定细则。
大多数平台对投保宠物的年龄限制在2个月到10周岁,且都标注“常见疾病”可以报销,但大都设置了不同的产品形态和套餐服务。除了这些主流险种之外,宠物主的个性化需求还催生了更加细分的保险产品,例如平安财险推出的宠物托运险。
宠物医院治疗费太贵几乎是所有养宠家庭买宠物险的首要原因。MarketWatch的调研数据显示,有50.8%的宠物主会为了能够让宠物获得最好的护理,且不用担心费用问题选择投保,还有40.4%的宠物主,其投保理由是为了避免高昂的医疗费。
小凡告诉惊蛰研究所,他养的猫在去年得了尿闭,整个治疗过程非常漫长不说,也是一种极其容易复发的病。发现猫咪开始尿血呕吐后,小凡带它到医院做了B超和血常规检查。医生对小凡说,这种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费用是300一天,加上导尿费800元以及连续三天的消炎药输液,一次尿闭至少花费2500元。
“第一次去医院治疗我全额付的医药费,后来朋友建议我买个保险,要不然看大病太贵了,我买了单次最高1500元赔付的医疗险,后来我家猫又去看了一次,账单显示第二次手术费是3858元,之后我在平台申请理赔,提供了身份证、手术协议和发票之类的资料,第二天就通过了,因为定点医院报销60%,除去不能赔付的项目,一共赔付我1500元。”
小凡的经历证实了宠物主的确能够得到宠物险理赔,但也有不少经历过被拒绝理赔的宠物主表示,保险公司的保障项目看似服务周到,但经过专业团队的精心计算,条款处处是漏洞,经常面临“大病保不了,小病不理赔,”的情况。
宠物保险在公开平台上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黑猫投诉官网搜索“宠物保险”的关键词,显示超过500条的相关投诉,多数集中在拒绝理赔、赔付金额与宣传不符等环节。
宠物医院身份敏感
惊蛰研究所通过对比各险企的细则发现,在具体购买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会对宠物的年龄、品种、健康状况做出限制,导致出现一些特定年龄段、患有先天疾病或者特殊品种的宠物无法参与医疗保险投保的情况。例如大地、众安、国泰、华泰等公司的宠物医疗险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不包括先天性疾病/畸形、遗传性疾病。
常规医疗险一般会将门诊手术、猫犬瘟、传染病等日常疾病列入报销范畴,虽然有一些险企已经把肿瘤、癌症此类重大疾病纳入医疗险的范围,但先天疾病却被依然排除在外,且市面上的保险基本上不保10周岁之后投保的宠物,老年宠物是疾病多发甚至走向死亡的阶段。
换句话说,宠物保险没有承保老龄宠物和患有遗传缺陷宠物的能力。此外,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参保宠物想要获得理赔,首先是必须前往定点医院治疗,在此基础上提交详细的证明资料才有可能获得赔偿。种种条款的限制,让不少宠物主认为宠物保险理赔复杂、性价比不高。
“要不要买、能不能报、能报多少”成为养宠家庭在犹豫要不要投保时最关心的问题。猫舍老板佩佩对惊蛰研究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从商业上考虑,宠物险是要赚钱的,保险公司赚的就是宠物主交的保费,所以宠物险并不是扶贫的产品。”
大多数情况下是小病用不上,大病根本就不够。“如果宠物得了腹水或者是胰腺炎之类的大病,宠物险给不了多少钱。如果你的理赔流程不严谨,有可能这个钱你也拿不到,宠物险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赚到,就是买了保险刚满一个月,保险生效之后宠物就生病了,但是对于宠物主来说,都希望用不上这个保险。”
在宠物主与保险公司的拉锯战中,宠物医院的角色也显得很微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方面依赖医院线下接触宠物主,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诊疗导致赔付成本高。
对此,瑞辰宠物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惊蛰研究所:“医院提供的更多是诊疗服务,当下做到的是对每个用户提醒是否有宠物保险,如果用户已经购买的话,医院可以及时帮助客户做好报销材料的留存。但是主动推荐投保可能会面临引导用户带病投保、骗保的风险。”
虽然现代AI技术不断发展,“宠物生物信息识别系统”逐渐被各大保险公司引入,但无论是从宠物主个人角度还是行业角度,宠物医疗目前最需要的仍然是加大诊疗全环节透明度和公开性、规范行业标准,以此来加速健全宠物保险机制。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宠物保险目前还是个新生业务,保险公司并没有精准的数据模型来搭建产品,这是目前市面上产品五花八门、保障细则庞杂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人们科学养宠意识的提高,这几年宠物保险呈现迅速扩张的状态,激增的需求又促进了市场的野蛮生长,一些险企反应迅速,产品也会经常调整和变动,但还不够精细化,可报销的疾病和药品清单也不够明晰。再加上缺乏有力监管,从宠物医疗到宠物保险的整个产业链条都未达成统一标准,因此导致了种种市场乱象。
事实上,无论是从需求方还是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宠物险的诞生都是一个利好信号。
对于宠物主而言,宠物险让他们从毛孩子身上获得了更长久的情绪价值,也减轻了经济负担。对于宠物医院和保险公司来说,应运而生的宠物险,也带来了更多的行业机会。
面对争议不断的宠物保险,“必备”显然是终点,但在保险公司优化提升理赔体验,宠物医疗行业完善行业标准之前,宠物主们仍然需要即时“避坑”。
本文转载自惊蛰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已获授权,版权归惊蛰研究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