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快恢复,海伦司除了降本增效外,还捡回了曾经被其抛弃的加盟模式。
变了什么?
2023年上半年,“降本增效”都是海伦司业务改革中的关键手段。
海伦司降本增效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调整了产品结构。自有品牌产品(啤酒、饮料化酒饮和小吃)是海伦司收入的大头,今年上半年占其营收的76%左右。虎嗅获悉,去年下半年开始,海伦司一直在研发包装更大、适合更多人喝的大桶酒,在海伦司内部,这种酒被称为“社交型酒饮”。公司希望通过这类新产品提高门店收入。
“去年下半年,我们推出了老冰棍吨吨桶,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了百香果大扎。”海伦司内部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这两款产品稳居海伦司销量TOP5。
跟普通瓶装啤酒相比,大桶酒每毫升售价并不贵。不过由于包装、运输成本更低,所以这类产品的毛利更高。提高这类更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占比,有利于改善其门店的利润情况。
实际上,海伦司调整产品结构的举动背后,隐藏的是其对“收入策略”的思考:一直以前,海伦司走的都是“高性价比”路线,所以即便是要增加收入,也没直接通过提高产品单价的方式实现。
除了提升利润的直接影响外,大桶酒还能给海伦司门店带来两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比起瓶啤,这类酒饮一般需要更多人一起饮用,“这就能提高门店的坪效”海伦司内部人士说道。
二是,“社交型酒饮”吸引的人多了之后,门店的氛围也会更好。而这种略显“玄妙”的氛围,正是经营酒馆非常需要的。
比起增加收入,海伦司在控制成本方面明显出招更多。
原材料、人工和房租,是包括海伦司在内的大部分餐饮企业最“大头”的三项成本。据浙商证券计算,2018年到2022年这三项成本占海伦司收入的60%以上。
这三大成本,也是海伦司“降本”的重点。
先来看原材料,目前,海伦司自有品牌的酒饮、小吃等所有产品都由供应商提供,自己并不负责生产环节。不过,由于门店多、规模大,所以海伦司无论是在自有品牌产品还是第三方品牌产品的采购方面,都比同行更有价格优势。
为了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海伦司引入了更多供应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竞争把采购成本降下来,除此之外,海伦司供应链也在持续深入上游把控每一个纸箱、瓶盖等关键原物料的生产与采购。”海伦司内部人士解释道。
再来看人力和租金成本。从2022年开始,海伦司把开店扩张的步子“缩”了回来。从直营门店数量看,2021年是海伦司扩张最为“凶猛”的一年,公司直营门店数量净增了400多家。2022年开始,海伦司不断进行门店优化,淘汰经营不善的直营门店。最新的数据是,截至今年8月25日,其直营门店只剩425家。
关闭经营不善的门店,相当于直接拿掉了“出血点”。除了动这种“大手术”,海伦司还开始发力数字化。
“比如门店播放的音乐,原来都需要店长手动调整,现在是总部统一控制就行,利用算法让每家门店的音乐,可以根据当下的情况,推荐播放。还有和客户的互动,原来是门店的人逐一和员工打招呼做赠送,现在也是由总部后台直接完成。”海伦司内部人士说道。
这些细微的变化,可以提升门店人效。据海伦司透露,近年来其平均每店配置的员工数量一直在下降。
还在“恢复期”
降本增效等的一系列调整,让海伦司得以从之前两年的亏损压力中,喘了口气。
从财务上看,这些调整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利润率上升。分产品看,今年上半年,海伦司自有品牌酒饮和第三方品牌酒饮的毛利率较2022年都有所提升。其中,自有品牌酒饮毛利率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第三方品牌酒饮毛利率则提升了5.5个百分点。
先看自有品牌,海伦司自有品牌产品按照包装不同,可以大致分为瓶装(包括啤酒、果啤、奶啤等)和非瓶装(比如扎啤、大桶鸡尾酒)两种,其中非瓶装产品的毛利率明显高于瓶装产品。去年下半年开始,海伦司推出两款新大桶装产品,这些更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占比提高,大概率是其自有酒饮毛利率提升的原因之一。
第三方酒饮品牌毛利率的提升,或许与海伦司在年报中提到的门店促销活动减少有关。
由于自有品牌和第三方品牌产品的毛利率均有所上升,所以,今年上半年,海伦司整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达72.3%。
除了毛利率,人效的提高,以及店面调整带来的租金等费用降低影响的则是净利率。今年上半年,海伦司经调整后的净利润约为1.77亿元,净利润率为25%,终于从此前两年的亏损中缓了过来。
不过,从目前的现状看,海伦司还在“恢复期”,没有回到曾经最强壮的时候。
这从门店销售额可以看出端倪。2020年海伦司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0900元,之后一路下滑至2022年的7000元。今年上半年,海伦司单店日均销售额回升到了8200元,虽然比2022年表现好,但仍不及2021年和2020年。
同店销售也是如此。今年上半年,海伦司同店销售额仅增长0.1%,远低于2021年之前的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虎嗅,同店恢复情况,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指标。“海伦司主打高性价比,其消费群体中有不少学生、白领,这些群体消费能力的恢复相对需要的时间更长。”上述分析师表示。
加盟模式还是灵丹妙药吗?
为了尽快恢复,海伦司除了降本增效外,还捡回了曾经被其抛弃的加盟模式。
今年6月份,海伦司启动“嗨啤合伙人”计划,采用托管模式开拓加盟商。合伙人负责选址、开店的资金投入,海伦司则负责供应链、门店运营等。这也代表着,海伦司正在从线性连锁模式向平台型公司转变。
海伦司内部人士告诉虎嗅,之前公司放弃加盟模式,是为了加强管控,树立品牌形象,而现在重新放开加盟的一个原因是,公司打造出了新的门店模型。
跟之前的门店相比,海伦司新型门店的面积更小、门店环境和氛围更好、桌型等细节也有所调整。“之前的门店很多都是4人桌,新型门店以两人桌为主,更加灵活。”上述人士表示。
把门店变小的一个好处是,降低了加盟商的加盟门槛和运营成本,而且据海伦司说,调整后,新型门店的盈利能力也更强。此前海伦司在业绩分享会上表示,目前海伦司酒馆的投资可以降到和开咖啡、奶茶店一个量级。
这次重启加盟后,海伦司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战术方向:开到下沉市场。虎嗅获悉,海伦司的第一家合伙人门店开在了江西省修水县。
在海伦司的解读中,开拓下沉市场是其品牌力的“外溢”。不过,要是回到海伦司的商业模式看,放开加盟、到下沉市场开店也是其不得不做的必然选择。
对于翻台率不高的酒馆来说,门店营业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桌消费,而海伦司的“高性价比定位”,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单桌消费的上限。这就导致,海伦司在消费能力更高的一二线城市,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单店日均营业额相差不大。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其一线城市单店日均营业额只比三线及以下城市高出500元。
比起相差不多的收入,一线城市的房租、人力成本则比三四线城市高出不少,而且酒馆更多,海伦司的竞争压力也更大。这也意味着,海伦司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优势,大概率远不如在下沉市场更大。
除了往下沉市场开店,海伦司转型做平台型公司也和其“高性价比”定位有关。
要想做到“高定价比”,规模效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换句话说,海伦司规模越大,在供应商前面的议价能力也越强,所以它有开店的必要性。
在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海伦司虽然通过发展自有品牌,规模优势等获得了不低的毛利率,但由于走高性价比路线,净利润水平并不算很高。如果用全直营的模式扩张,对公司来说太“重”了。
而且,对于线下门店来说,选址非常关键,对坚持“好地段、差位置”的海伦司来说,选址就更为重要了。和有点位资源的合伙人合作,也能降低海伦司的开店难度。
其实,除了海伦司,今年以来很多零售、餐饮品牌都在放开加盟,比如库迪咖啡、便利蜂等等。在朱丹蓬看来,到2025年我国零售行业就会发展到品牌固化阶段,小品牌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各大品牌必须在此之前加快跑马圈地的速度,所以这些品牌才会纷纷放开加盟,用轻资产模式扩张。
回到海伦司身上,其所处的酒馆行业,这两年是餐饮投资领域比较火热的一个赛道。连锁餐饮店比如呷哺呷哺、以及今年比较流行的Bistro小酒馆等,新入局者也在不断加入。
眼下,海伦司把店开到了县城,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赢得加盟商的青睐,才是其真正要啃的硬骨头。
本文转载自三亿世代(ID:Sanyishidai),已获授权,版权归三亿世代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