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大落过后,重新理解消费投资。
启承资本常斌:冷门赛道也能出顶级公司
代表项目:十月稻田、源氏木语、钱大妈、锅圈食汇、薛记炒货、零食很忙、M Stand咖啡、海马体照相馆等
1、过往三年,消费市场的创业和投资经历了大起大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从消费周期的底部开始准备反弹。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开始,消费者的信心一点点恢复,企业家的精气神也逐步回来。把握好当下的周期特点,就能理解消费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很多事情。
2、上一波消费创新的起点是“所有品类都拿新的方式重做一遍”,回看过去, “重新做一遍”只是前半场。在后半场,公司是否有可验证的商业模式?迭代到了很大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是否有机会变成了可以走向资本市场的公司?这几个问题到今天的答案,比当时的预期低了很多。
3、2020年开始,新消费企业追求快速增长,对商业模式和利润的要求没那么高。最初,大家都是从冲量出发,尤其是可以不考虑挣钱的时候,做收入还是相对容易的。但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想做出利润,就一定需要硬功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开玩笑说,创始人最开心的时候是谈如何做增长,但凡提到利润,就感到痛苦了。
4、从去年开始,特别明显的一件事是企业的经营质量提升了,商业模式被夯实了。启承80%以上的公司,在去年的第三、四季度都实现和保持了盈利,增长虽然相比前两年降低了一些,但是利润率和商业模式的稳健程度显著上升。
5、大家都看清楚了消费创业还是挺难的,要做到长期规模化增长尤其难,并不是说抓住热潮、找到产品创新的一个点就够了。就像跑马拉松,不是跑3、5公里就完了,而是要跑50、100公里才算赢。
6、新的资本市场政策出来后,消费行业的创始人和投资人需要思考:企业发展到后半段,该采取怎样的资本市场策略。今天,公司做出了很好的消费生意,但A股未必是最好的上市市场。
7、目前看来,港股是更现实的选择,但很不容易上。原来A股有很多收入在10亿元、利润在1亿元左右、市值在20~50亿元的公司,但港股更喜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大型公司,也就是市值100~200亿元起步,对应公司收入在50~100亿元、利润5亿元以上,且长期还有高确定性增长趋势的公司。这么对比,消费企业上市门槛是大幅提高了。
8、资本市场的政策的变化传导回产业链,企业家需要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利润以及相应的融资策略。投资人也需要看清楚多少钱给进去以及什么估值合适。我们推测,消费行业Pre-IPO阶段和偏早期阶段的投资者会减少,中间段的公司最需要创造“成长”的机会,而这是专业消费基金最擅长的。接下来两三年的消费投资不会特别热,想在这个地方接着创业和投资的,都是有坚定信念的长期主义者。
9、过去几年,产生了很多热门赛道,出现了很多的创业项目和投资。今天回头看,有多少新品牌能够达到一定销售规模且能规模化盈利呢?在我们眼里,中国新一代消费公司要成长为真正国民级的消费品牌,收入需要达到百亿人民币。
10、中国上一代消费公司大多是供给驱动,聚焦广谱需求,做出“大单品”,将成本效率做到极致,形成很高的壁垒。而新一批公司擅长在需求侧做创新,洞察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新的营销手段触达用户。但后者普遍需要在供给侧补课,新公司想在后端做出名堂,可能要以十年为期做学习和投入。
11、人性是不希望“消费降级”的,谁都希望用的东西更好一点,最好再便宜一点。今天新一代消费公司要想跑出来,突出“性价比”是很锋利和有效的解法。这里的“性价比”,指的是价格和之前的产品差不多或者高一点,但产品性能可以提升很多。这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常在产品和供应链端,我们对它们的长期信心是非常足的。
12、我们投资的十月稻田,它在2019年已经是京东大米杂粮品类的第一名,有十亿人民币级别的销售。大米是非常大也很成熟的品类,巨头品牌主要卖两块钱到三块钱的圆粒米,都有百亿销售。而十月稻田,主打更高品质的东北大米——长粒香和稻花香,虽然价格有提高,但一家人一年下来在此花的钱又能高到哪儿去呢?这就是我们说的“消费升级”。
13、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赛道,我们尽量只选“最好的生意”。它可能未必在热门赛道,但一旦找到了好的解法,同样能出顶级公司。
番茄资本卿永:要么做第一,要么颠覆第一
加华资本宋向前:赚辛苦钱值得尊敬
挑战者创投周华:优秀创始人最难的是“命好”
代表项目:元气森林、M Stand、有棵树、马记永、宠物家、AW、小吉科技、西鸽等
1、挑战者的几个合伙人基本都是创业者出身,所以我们做投资也一定要深入市场。我去年的飞行记录应该在投资圈里面能排名前列(笑)。还有老唐(指唐彬森)现在天天跑经销商,保持对市场一线的了解。
2、“中华有为、挑战巨头、投资好产品、相信年轻人”是挑战者的理念,一直没变。专注投消费也没有变。挑战者人民币二期基金在2022年完成了首关,首关规模10亿,最终关闭应该也会很快了,这说明还是有很多人长期看好中国的消费市场和认同我们的愿景。
3、为什么要“挑战巨头”?我们在选择一个品牌之前,会先研究这个赛道的历史。如果没有出过大公司,那我们大概率是不会投的。在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再去向巨头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千万别做无效功。
4、我们投像力波啤酒、太阳食品这样的老国货品牌,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拥有“沉睡的品牌力”。相较于产品和渠道,“品牌”是最没有方法论的。
5、我们不少被投疫情后都开始抓紧拿店,以前很多商场招商部的经理都很难约到。但在疫情期间租金降低了,导致整个成本结构会有一个新的模式出来,如果创始人抓住了这个窗口,那就会有个租金的红利。
6、像我们投的马记永,年后迎来了比较强劲的反弹,是因为它前期在成本控制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有棵树、M Stand、宠物家、小吉科技等也有很好的增长表现。创始人如果有很好的危机意识,提前添砖加瓦,那在风雨来的时候就表现得稳健一些。
7、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老板间的区别真的很小。优秀的人身上会有一些共同的优点,比如说坚韧、格局大、目标感强等等,最难的一点是你的“命”是不是足够好。“命好”真的不是玄学,因为“命”里面包含天时、地利、人和。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环境做正确的选择其实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考验,就像在今天让老唐再造一个元气森林,也大概率不可能了。
8、长期以来,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是没有什么大变化的,新一代创业者要好好思考一些传统企业为何能活得那么久。比如渠道建设是需要下苦功夫和花时间的,不是挖了几个高管就能避开巨头踩过的坑。
9、谈到投后,招人问题企业可以自己用钱解决,但产品方向、产品价格怎么定,从外面花钱了不一定能解决,而这部分我们恰好做得比较重。许多消费品创业者未来要走的路我们可能都走过了,赋能不敢说,但至少可以帮他们少走弯路。
10、刚出来做投资机构的时候,我很困惑这些人都怎么管?说实话我这种从创业公司里面出来的,总觉得这些人都太贵了(笑)。那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前期就做好“共识管理”,用老唐的话讲,叫“用共识点燃大家”。
11、有很多媒体问我年轻投资人的话题,我想说的是,做消费投资和创业一样,本质都是要看在所在行业里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当时入这一行是因为看当初搞消费投资很火,待遇也还不错,那现在不火了,你也不会别的,那确实会是很焦虑了。
12、投资人是不可能比创始人厉害的,如果比创始人厉害,那说明还没有投到好项目。
本文转载自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已获授权,版权归36氪未来消费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Yigrowth(应极数字)发起“归流·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年度观察”项目,结合调研问卷、流量平台数据与资深从业人员的观察视角,最终输出《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
报告历时3个月,调研350+线上营销从业者,走访、研究数十家品牌机构,沉淀8万字实操干货,深度拆解内容种草、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的实操策略,以期为品牌、MCN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应对线上营销挑战的有力参考。
更多独家观点及实操建议将在《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纸质版中完整呈现。随书附赠3份“认知图谱”,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