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菜拯救世界?和叮咚买菜、良食基金聊聊生鲜消费的现实和趋势

中国的消费者还处在拥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更多样化选择的一个阶段。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2022年12月7日

时间来到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份,其实今年大家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同时也是被各种宏观数据或者研究报告指出的一点,就是当下消费者在有限预算和更审慎的未来预期下,会将更多的支出给到基础生活必需品,比如我们的食品饮料、日化家清刚需品,而一些可选消费项比如像服饰、彩妆、娱乐,这些需求受到的影响相对而言会比较大。

本期播客讨论的便是和我们的刚需消费紧密相关的一个话题——生鲜消费。

买菜的话题其实很多人都讨论过,从商业的视角、人文的视角、营养的视角等等,这期对话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位嘉宾背景的冲撞:可以说是一次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的交流。这个说法其实是来自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分类:

一般情况下,第一部门,也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第二部门是指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而第三部门,也叫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一般情况下是指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常见的社团、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NGO)通常都属于第三部门的范畴。

之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更好地能够理解这场对话的语境,以盈利为第一要义的私营企业强调效率、回报、投入产出比,也比非商业组织在实现特定目标这件事上更有动力、资源和行动力;但同时第三部门在推进一些第一第二部门无力、无法或者无意去作为的议题上,比如环境变化、动物保护、食物体系转型这类事情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本期「大牌小局」我们邀请到叮咚买菜商品规划与创新中心副总裁申强以及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一起聊聊生鲜消费的供需现状以及为什么买菜也可以拯救我们的世界? 

 

本期嘉宾:

申强 | 叮咚买菜商品规划与创新中心副总裁(兼叮咚买菜研究院院长)

简艺 | 良食基金(中国绿发会良食专项基金)发起人、主任

 👉音频请戳👈 

如果你没有收听音频的习惯
也可以直接阅读下方聊天实录👇
(文字版有部分删减,欢迎大家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完整版)

主持人:

申老师,听说您这几周都挺忙的,密集的出差,想问问您最近主要在忙一些什么事情,方不方便跟我们的听众分享一下?

申强:

最近我们有几位同事同时在出差,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探访上游包括海外供应链;另外一件事就是去推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也就是生鲜食材和食品工业之间的合作,让这个链路连接得更加高效而紧密。

主持人:

相信我们很多听众对于这个食物体系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想请简艺老师简单介绍到底什么是食物体系转型,为什么要转型以及如何转型?

简艺:

我们要理解食物体系转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食物体系。食物从被种植到生产,最后到我们的餐桌,到我们的嘴里,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是我们在具体在讲到食物的时候,往往会用一种割裂的眼光去看,我们只是在看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虽然这些都非常重要,但如果这些议题之间是割裂的状态,这中间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食物体系其实是用一种系统性的观念去看我们的食物,它是怎么生产、怎么运输、怎么加工、怎么消费以及消费之后去了哪里。

其次我们要看食物体系在我们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以及怎样的机遇,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转型。我们可以看到今年 2022 年,全世界人口达到了 80 亿,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为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提供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的健康食物」。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全球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到 2050 年我们可能会达到 100 亿,这是我们现在的预期;第二,我们怎么让食物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来,因为如果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其实我们是剥夺了我们未来子孙,他们在这个地区生存的机会;第三,就是我们如何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物。这些应该是我们食物体系转型的方向。

关注「时令」,聚焦「本地」

主持人:

因为我自己平时也会用很多不同的即时配送的这种生鲜平台,发现真正把时令产品放到 APP 页面二级目录的就只有叮咚。这种商品分类或者呈现入口的设置,它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反映了平台对产品本身的一个理解。所以也想问一下,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叮咚是怎么去理解时令的食材的?

申强:

因为叮咚的商业模式,是以近场的前置仓这样一种食品电商的模式,给用户带来即时配送的这样一种体验。所以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用户价值体验,就是新鲜以及时令。其实新鲜这个需求在我们的消费群体里边是非常强烈的,具体体现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词语叫「不时不食」。我们有24节气、每个时令该吃什么以及食物之间各种搭配等等,这些理念在我们的用户群体里实际上是扎根的,而且这种需求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跟别的大型电商平台区分开用户价值。目前大多数的食品电商,包括还有一些平台公司在进入买菜领域,他们在时令方面的关注度确实不如叮咚,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会继续加大在这个领域的投入。

另外,从商品规划的角度,叮咚其实把价值观贯彻得非常彻底。我们的价值观在于让美好的食材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得,普惠万众。我们认为美好食材的核心便在于新鲜、安全、美味,而其中新鲜便跟时令直接相关,而且提供这种时令产品,对于农业走向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也是一种推动。我们让食物回归到食物的本质,而不是用过度的干预去改变它生长的规律和属性,来满足一些个别的、反时令的需求。

在(新鲜、安全、美味)这三个基础上,我们还在推一件事儿,也就是在我们中国的农业生产者当中去普及、推动更多的订单式农业,这样能够让他们的生产有更多的计划性,同时能够有对未来销售渠道有一个保障。而且我们通过订单农业也可以给他们一些相对比较可观的毛利空间,让种植者安心种植,这样提前一年到半年的订单,可以同时保证他们的收入,同时保障我们的消费者也能消费到最新鲜、最符合时令的这样一些食材。 

主持人: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时令比较好理解,但是本地这个概念其实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火热,或者说没有那么的直观。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原产地会比本地更重要,比如:云南的菌子、阿克苏的苹果或者智利的车厘子......所以想问一下简艺老师,为什么推动食物体系转型会需要去倡导当地食材?如果我们去买世界各地的食材,真的会伤害到地球吗? 

简艺:

作为公益项目来说,我们从 2014 年就一直在倡导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其实很多朋友他们也会问,可持续食物消费消费它到底是什么一种形态?所以我们就看,像联合国在谈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它把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所以在 2019 年的时候,我们也问自己,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相对比较具体、具象的一些目标。所以我们就提出了8点「良食倡议」:植物领先、动物福利、健康饮食,减少浪费、当地当季、循环经济、生物多样和食物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基于当时最好的科学,当时所有不同的领域涉及到食物系统的研究,梳理提炼出来的这 8 条。

图片来源:良食大学官网 

其中一条就是刚才说的当地当季,为什么要提倡当地?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希望减少供应链的长度,因为供应链越长,它所涉及到的碳排放也好,涉及到的一些食物的健康程度也好,都会受到影响。第二,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倡议能够让人们支持本地的农业,因为本地农业非常重要,它会涉及到一些当地农业人口的生计,还会涉及到我们整个这样一个地区的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农业社区的繁荣、农业社区农业人口的生计,它其实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繁荣和生计。所以当地当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支持当地的农业,当地的农民。

第三点,我们是想强调这其中任何一条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我们孤立地去看它,肯定都会有问题。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一样,当地的食材是不是一定健康?一定可持续?当地当季是不是一定不存在食物浪费的问题?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这 8 条一定要综合地去看。我们如何在提倡当地当季的同时,去提倡比如说更高的动物福利,更好的健康饮食,更多的减少浪费。

主持人:

其实今年在疫情背景之下,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一个有韧性的食物体系。

申强:

没错,像今年疫情的时候,我们有接近 1/3 的有机蔬菜来自于我们嘉定的一个签署了订单农业的有机农场,因为当时从外地调菜有很多客观上的困难,这个时候当地的这种有机农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确实这一次疫情之后,对叮咚来说也有一个启示,对于本地的一些农场的合作数量和规模,后面还会继续加大。

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食物环境中?

主持人:

其实申老师开头就说到叮咚其实现在也会全球范围内去搜罗食材,这也是因为消费者对原产地是有认知的,也是有需求的。所以面对消费者这样一个既要也要还要的状态,还需要他们非常理性地去考虑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一个食物体系,首先确实认知门槛确实是很高的,其次目前整个产业链上的支持者会不会相对会比较少?因为这些主张甚至可能会跟他们目前的利益存在一些冲突。所以也想问问简艺老师,在传播这种生活方式或者食物理念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哪些比较真实的困难?又有没有哪些方式或者实践是比较成功的? 

简艺:

这些都是非常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来看,主要是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当然是人们要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消费观念,这其实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建立的。哪怕像在美国这种经济发展已经很长时间的国家里,大部分人的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消费观念还是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相对于美国来说是比较短的,大家还处在拥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更多样化选择的一个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如何让大家去看到在拥抱多样性之外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我们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吃的目的,最终还是在于给自己提供一个健康的身体,一般来说,对我们人体健康更好的食物,它也对地球、对生态环境的健康也是更好的,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

第二点,我们也在研究行为转型。因为我现在也在负责哈佛大学的一个关于行为转型的学生社团。为什么要关注行为转型?因为其实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的一个不对称的现象。如果一个调查问卷问你是否支持减碳,是否支持更好的生态环境,我想 99% 的人都会说我支持,可是当ta具体做选择的时候,就未必会去选择符合更可持续标准的这样一个产品。所以怎么更好地去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怎么在正确理解他们行为选择基础之上,去对他们的行为去做出一定程度的设计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你前面问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消费者选择食物的时候,未必是真的在选择一个跟ta内心所希望选择的这样一个事物相符合的产品。比如ta走进超市,或者去打开一个APP,ta看到的其实是一个食物体系呈现给ta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选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塑造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申总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们其实是在塑造消费者的选择。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选择有哪些。

再说到原产地的问题,其实这里面有个悖论,一方面工业化的这样一个食物生产体系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所谓的“原产地”的食物,但是同时它其实在消灭更多真正的原产地食物。因为这种工业化的生产,尤其是动物养殖生产,它实际上消灭了很多本地的物种。我们看看全世界的奶牛就知道了,几乎是长得一模一样。因为那种奶牛的,所谓生产效率是最高的,它的牛奶产量是最高的,这其实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生产方式,很多本地的奶牛是被消灭的。当然我们作为消费者,很难去看到这一点,我们觉得自己在选择原产地的食物,但其实并不知道在做出这样一种选择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消灭很多真正的原产地的食物。 

“Hi!那个奶牛就是我~” - 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早在15世纪就以产奶量高而闻名于世
图片来源:Unsplash 

申强:

对,还有中国的土猪,中国的原产的猪的品种也基本上被欧美的品种给碾压了。所以我们也在努力把一些黑毛猪,本地猪的品种,能够推到叮咚平台上让它们重新发展壮大。但是很难,确实是很难。在早期的时候,在成本上,本地的品种确实是没办法跟欧美的白猪相比较,但是确实还是有很多用户在坚持,或者说是有一种执念,希望能吃到中国本土品种的黑毛猪。所以刚才简艺老师说你吃到了来自遥远的某个产地规模化生产的一个农产品,但同时确实不知不觉你身边的很多品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灭绝。

合作,可能吗? 

主持人:

假设现在叮咚可能要和良食基金合作,可能推动合作的切口,或者说咱们共同的利益点是什么?

申强:

我非常期待跟良食基金能够深度地合作,因为根据我们目前做的一些叮咚用户调研,良食基金的8个倡议其实跟我们的年轻用户,他们内心的诉求是非常吻合的。现在的年轻群体对于要对地球友好这个价值点,是有非常强烈的一个诉求的。但是如何去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这8个倡议去一步步推动,比如给我们的用户群体进行一些阐释,包括在一些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也遵循这些倡议的要求,让我们的用户群体在消费产品的时候,也能感知到他们其实也在为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在出一份力。

而且借这样的机会,我们叮咚也能聚拢一批真正有价值判断的用户,而不是纯粹依赖价格做消费取舍。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持续地去培育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优质的,对地球友好的商品,回归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中来。

简艺:

这真的太好了。作为良食基金来说,我们当然非常希望跟像叮咚这样的企业来合作,因为企业能够起到的塑造消费选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刚才听到申总说的这些非常高兴,确实和我们一直以来所要推进的方向是非常一致的。作为良食倡议,我们正在搭建一个行动平台,涉及到食物体系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一个行动平台,包括企业、学校、公益机构等,大家都是因为认可良食倡议的 8 条,希望去推动健康可持续的饮食方向从而加入进来。而且每年我们有一个一年一度良食峰会,来观察在我们国家推动健康可持续的饮食都有哪些行动,哪些实践值得大家去学习,同时也会有一些评奖,这些都非常的重要。

其实像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能源消耗......这些理念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影响之后,大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理解。但是具体到食物,很多消费者ta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像申总所说的一样,我们在食物方面其实也能够为地球生态可持续做出贡献,这一点我相信还是有很多的消费者朋友,包括青年朋友都不太了解,所以这也需要我们和叮咚这样的企业共同去与倡导和推动。

主持人:

因为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在商品包围的环境下长大的,很多这种概念的认知是通过商品获得的,商品变成了一种媒介。

简艺:

没错,食物环境非常重要。去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这是联合国第一次以粮食系统作为一个议题召开一次全方面的峰会,涉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习主席也是发表重要讲话支持这次大会。我本人也在这次大会其中的一个轨道叫行动轨道2,就是涉及到食物消费的一个轨道,我负责其中一个行动板块叫做「食物环境」: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征求能够改善我们食物环境的最佳解决方案。那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食物环境的改变?刚才其实已经聊过如何去通过一个环境的设计,让消费者能够得到一个引导,ta的消费行为能够得到一定的塑造。 

像今年年初我们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叫做Nudge-A-Thon(助推马拉松),未来或许我们也可以跟叮咚一起来合作。这是个什么活动?其实是需要大学生去为他们自己的食堂设计一个方案,让更多的植物性的饮食在他们大学的食堂能得到欢迎。这个设计方案是基于他们对于人类消费行为的一个理解,所以它是建立在行为转型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同时我们有两个评委小组,一个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另外一个是北大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这个活动有很多哈佛大学的学生报名,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大学生报名。不管在哈佛还是在农大、北大、南京大学或者其他大学,这个活动非常成功,青年人参与非常踊跃。

所以说这个活动本身它有两个结果:第一,青年人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因为ta为了比赛要去做非常多的研究;第二,他们所设计出来的这样一个结果,他们要去在他们的学校进行推广。所以未来这样的活动我们觉得是非常有价值。既然像叮咚这样的企业已经在推动可持续饮食,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落地,从而产生非常好的实际成果。

非常好。我觉得刚才讲的通过年轻人自己来参与,自己来设计模式,自己去推动落地,这也能够让我们整个农业和食品的产业链跟用户之间互动变成一种双向的。因为原来相对来说还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或者说传递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除了 to C 端的服务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面向各大连锁餐饮机构、各大院校的 to B 端的服务,像在上海,我们很多院校食堂的食材也是我们 ToB 的业务在供应,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未来真的可以探索一些合作模式,把咱们 8 个倡议真正落地。

订单农业的三点优势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农产品的供应链是出了名的难搞,我们可以聚焦一下,比如像刚刚提到的订单农业,其实还是一个蛮创新的模式,申总可以说一下叮咚到底是怎么去实现这个订单模式?又是为什么选择采用这个模式的呢?

申强:

其实叮咚确实是目前在国内的整个食品电商里,做订单农业一个是规模最大,另外一个我们行动也是相对比较早,目前来说用户的感知也是最明显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蔬菜水果都目前的订单农业的占比都比较大,其中蔬菜做得最早,水产目前也有,还有好几个大的品种也是通过订单养殖的方式进行的。这三个生鲜板块,我们为什么要做订单农业?

第一是因为在我们过去这 5 年多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的规模不断增长,我们发现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必须要有订单农业这种模式来支持。因为一旦你的需求量扩大,原来那种通过贸易的形式去到产地,向不同的中小型农场,甚至农户去收购蔬菜,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的,是绝对不可能保证食品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种植者,不同的中小型农场,它用的操作方式,尤其在一些农业的投入品方面无法做到规范,甚至有些品种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尤其当你上规模之后。因为最早第一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在 2017 年只有几千万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需求量是非常小的,不用订单农业一样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到了第三年当我们已经做到几十个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要保证食品安全,你要从订单农业入手,这是第一。

第二点在于说保障价格的稳定性。我们这样的平台,用户感知到一些基础的生鲜商品,ta也会时不时地跟其他的渠道比如像菜市场、超市去做市场价格的对比。我们发现其实通过订单农业这种方式,我们跟生产者能够达成一种默契。我们往往提前一年下单,而且对品种、种植方式、投入的农业用品都会有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生产者的心态会比较稳定,因为我给了ta相对可观的一个毛利空间,ta会安心于种植,而不用花太多成本和精力去寻找销路、联系采购者或者实时去跟踪销售的时机,ta就专注于它的生产,所以相对来说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是一个优化。这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能够预测到我们产品在将来上市的时候,大致的一个价格区间,我们也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运营到我们的仓储,我们会根据订单的量提前做准备,这样我们也能够给用户带来一个稳定的消费体验。

第三,我们发现通过订单农业,我们是可以帮助一些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些农业生产者,去逐渐发展壮大的。过去那种非订单的模式,ta在种植那一刻,播种那一刻,ta都不知道将来卖给谁。所以生产者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会尽量地去降低成本,大家都拼命降低成本,最后大量上市的时候,大家就相互压价,形成一种恶性竞争,导致一些真正还想在农业深深扎根的种植者,ta会受市场的剧烈波动伤害,反而去形成一种逆向淘汰,把真正专注在商品品质的一些种植者都给淘汰掉了,因为ta无法承受这种随行就市所造成的的剧烈市场波动。而通过我们订单农业,这样的一些种植者、养殖者以及ta的农场和企业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样大家的分工就非常清晰:它专注于生产,我们专注于需求的预测和未来的销售。这样农业整个链条上形成这样一个清晰的分工之后,这个生态就会越来越健康。我们做订单农业,大致是基于这三个方面。

主持人

也想问一下简艺老师,您应该看过或者对比过很多国家不同的这种创新的农业模式,有没有哪些模式是比较适合中国去借鉴的?

简艺:

农业的创新,其实很多时候可能反而是回到我们传统的一些食物生产的方式,其实想想古代的时候,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部门。其实古代的农业基本上就算是一种“订单农业”,谁也不会说我拼命地生产。我们叫它创新,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在回看我们传统的一些好的生产方式。其实传统农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点,它知道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基本上来说它也没有那么长的一个食物供应链,所以不论食物生产还是消费,大家都是带着一个资源有限的一个前提在做。现在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很多生产者似乎觉得只要我有这个资本,我就可以用到这个世界上任何的资源。这样一种情况下,它就会造成我们食物生产过程中非常多的问题,对土地的伤害,对人的伤害,对农民本身的一个伤害。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又回到这样一个像刚才申总所说的订单农业的方式,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订单农业之前之所以很难去做推广,是因为在消费层面没有很好的支撑。所以如果现在有像叮咚这样的企业能够在这方面去投入,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已经是对于这样一个农业生产方式是很好的一个支持了。所以我相信这些采用好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者比之前来说,会有更多的机会。

地标农产品 vs. 农产品品牌化 

主持人:

其实刚刚之前有说到“原产地”的这种产品,像阿克苏冰糖心,四川爱媛橙这种,其实叫做地标农产品;还有另外一种是像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还有我们国内褚橙这种品牌化的农产品。想问一下申老师,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产品本身会有什么质量或者口味上的区别吗? 

申强:

这两个其实论难度来说是品牌化相对难一点。因为能支撑一个品牌的,首先是它的品质,尤其是品质的稳定性,其次才是它的品牌故事。现在说实话,能称得上农产品品牌的在全世界范围而言确实并不多,尤其是初级农产品。能够做到品牌化的,像佳沛是非常成功的,像美国的Driscoll's也是做黑莓、蓝莓、草莓的,也相对比较成功。国内像褚橙应该算是一个品牌化的一个案例,其他还也有很多努力去产品品牌化的,其实失败的案例更多一些,所以做农产品品牌的难度肯定比做地标性商品要大。因为地标性商品相对来说,它的认证是一般是在一个传统小产地当地的协会或者是政府机构,来做一些本地化的认证。它对基本品质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比较粗放一些。不像我们品牌化的一些农产品,它实际上对品质的要求还是有一些比较细的、量化的要求的,这是第一。

第二点是用户的感知。消费者对于地标产品的感知,相对来说是是非常明确的。实际上就是它的产地,这种决策相对也比较快。但是对于农产品品牌的决策,尤其是新兴的农产品品牌,决策过程就会相对复杂一点。所以这两种类型我觉得对于用户来说,在价值的感知层面,可能很难做直接对比。

但是我觉得我们要鼓励多样化。因为这两个生态,或者这两种农产品的价值传递,价值的构建要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一种价值追求,不是随行就市随随便便就卖给消费者的,应该去鼓励它发展,因为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不一样,它带动的农业这一端的成长的结果也相对来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结果,我个人觉得这两个都值得鼓励。

“果子可以等熟了再摘吗? ”

主持人:

因为大部分的品牌肯定还是去主张一些比较高的品质标准,这中间会不会淘汰率比较高?那些没达到品牌标准的水果去了哪儿呢? 

申强:

您问这个问题特别好,我开头讲我们在做第二件事就是在将初级农产品和食品工业联系起来,比如我们采购的时候,就会产生像您说的规格偏大和偏小的商品,水果蔬菜都有。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做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自己的食品加工厂。目前叮咚在全国有十几所自己的食品加工厂,在跟我们的订单农业结合在一起之后,同样一个农场出来的农产品,我们可以把它全部利用起来。像纺锤形一样,中间那部分规格比较均匀的一批,是进入我们的 C 端的电商平台,其他偏大和偏小规格的会进入我们的食品加工厂,因为它的品质是一样的,只是外观不一样。

所以刚才说的我们在忙的第二件事,就是把我们的初级农产品的订单农业基地跟我们的食品工厂把它连接在一起,这样同时出产了生鲜产品和食品,就把您刚才讲的浪费就避免掉了。我感觉还是比较有自豪感的,叮咚在这方面迈的步子是比较大的。我们全国的十几个工厂都在努力把订单农业农产品里超出规格要求的那一批吸纳进来,做出加工的食品,从而实现它的价值,从而避免浪费。比如我们这一次在出国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澳洲的橙子,大量的中等大小的果子都卖给了全世界,但是那种偏大偏小的,在劳工成本比较高的澳洲,他们其实基本上都丢弃掉了,而这里边其实有很大的一个空间是能够去把它的价值开发出来的。中国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在一些劳工成本比较高的农业国家,这些不符合好卖相的水果大部分都被扔掉了。

同时我们也在推动水果的采摘的时机适当地往后移。像刚才主持人讲的那种工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它在水果领域会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就是它推动很多种植者必须得提前采摘,因为它要保证未来包括大规模运输的时间以及货架期足够长,很多水果在很生的时候就被采摘下来了。我们采访了很多水果种植园的负责人,他们也提到过他们觉得很可惜。为什么这么好的果子要七成熟就要采摘,能不能八成五或者九成熟。其实电商是可以帮他们的,因为我们中间的链路可以相对来说能够减少到最小,它不会像以前的这种方式——先走批发商,再走二级批发商,再到区域,再到零售商,再到大仓,再分到全国这样大概五六道环节。我们把这个过程缩短到三个环节,这样就可以把它采摘时间稍微延后。

当然这可能跟刚才我们讲的 8 个倡议不一定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是也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食品电商给农业未来会带来的一些变化。其实这种模式对于我们本地化的农产品来说服务会更好,因为我们本地的产品,它能够直接通过我们电商进入本地家庭,这个链条实际上是世界上最短的链条了,给用户带来的感知也会非常明显。比如草莓,我们可以让本地上海本地的草莓农场在它全红的时候采摘,因为它的链路足够短,我们也可以给它提供移动的打冷设备,就可以把它的损耗降得很低。这样就能帮助我们的本地的草莓农场获得更高的收益,更小的损耗。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这个产品的成熟度,未来我觉得在推动本地当季也会起到作用。  

延展阅读&观影清单(简艺老师推荐):

  • Eating Animals 书籍+纪录片
  • Game Changer 纪录片
  • Forks Over Knives 纪录片
  • Food Inc. 纪录片
  • What's For Dinner? 何以为食
  • Vegucated 纪录片
  • Eating Plants 澳大利亚电视系列片

 

后期制作 | 三木

内容企划 | 三木

 

BGM背景音乐 | WHERE NO MAN HAS SET FOOT by Vlad Gluschenko

封面图来源 | unsplash

「大牌小局」是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企划的一档对话节目。
透过一场场小局的对话,我们希望为消费行业创造与外部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更多利益相关者对话的机会,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下,打破商业世界的竞争,探索更有效、有趣、有未来的商业实践路径。
如果你有更多想了解的行业和相关议题,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互动,也欢迎通过下方联系方式来找我们,聊聊你的世界如何跟消费产生互动。

联系方式 | sanmu.ksb@yinfinity.com

+12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