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槟榔食品不复存在,那现在市场上还在销售的“入口即食”的槟榔制品属于什么?为什么槟榔产业“死而不僵”?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槟榔因为致癌,被食品行业“除名”,但直至今日不管在电商平台还是线下终端,口嚼的槟榔包装产品仍然随处可见。
食评方发现,无论是近来双十一的电商预售,还是线下街边小店,很容易看到口嚼槟榔产品仍处于在售状态。

实际上,槟榔两年前就已失去“食品”身份。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取消“食用槟榔”类别,这意味着槟榔生产企业后续无法取得监管部门的食品生产许可,槟榔不能再作为“食品”销售。
据报道,截至2022年2月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142家槟榔生产企业持有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已全部依法注销,全国范围内槟榔及其制品已全面退出食品监管。
但问题来了,既然槟榔食品不复存在,那现在市场上还在销售的“入口即食”的槟榔制品属于什么?为什么槟榔产业“死而不僵”?
槟榔:我是谁?
2022年9月10日,36岁的湖南籍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复发去世。这位知名歌手在最后一段公开视频中,以死相谏:“我只是想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槟榔真的很可怕,一定要远离槟榔,珍惜生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公开表示,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4年将槟榔确认为一级致癌物。长期咀嚼槟榔可增加人群口腔癌风险,主要与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亚硝基化合物有关,还与槟榔质硬易造成口腔黏膜机械创伤有关。
而槟榔又有明显的成瘾性,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槟榔消费人群已从2018年的6000万增加到8000万。槟榔中含有槟榔碱、麻黄素等物质,其中槟榔碱作用与尼古丁大致相同,而麻黄素也容易兴奋人的神经,所以食用槟榔就和抽烟一样容易让人上瘾。
基于槟榔的成瘾性,美国早在1976年就严禁各州之间运输槟榔果,加拿大、澳大利亚更是在全国禁止销售槟榔产品。
10月26日,农业农村部表态,将支持海南省借鉴烟草监管经验,从“特色产品”“嗜好品”管理角度,加快推进槟榔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立法工作。
针对槟榔是否能食用的争议,答复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卫生健康委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管理,也未将其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同时,认为槟榔(果实)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由此可见,在监管高压下,无论是已经没有生产许可的厂家亦或是生产许可仍在有效期的厂家,都不允许生产销售“食用”类别的槟榔。
这就引发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槟榔不是食品又能是什么呢?
槟榔是买来吃的,而能“吃”的东西只有三种类别: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可惜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对其定性。
据媒体报道,新京报记者就此问题致电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时,一名工作人员称:“槟榔产品现在暂时没有生产标准,槟榔企业已不归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应由地方(各地市)政府管理。具体咨询地方政府。”而湘潭市政府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却称:“(槟榔)归市市场监管局和工信局管。”
市场归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但是不是所有商品都归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谁审批谁负责”:汽车是工信部审批的、种子化肥是农业部门审批的、消防产品是公安部门审批的、教育培训则归教育部门,而食品是归市场监管部门,现在把槟榔从食品的行列中踢出去,当然就没有了监管责任。
也许槟榔制品目前处于一个政策监管“真空期”内。
上千亿的产业链,利益难断
国内国外,槟榔致癌铺天盖地的宣传,给全国最大的槟榔生产地——海南省,带来了“寒意”,槟榔价格已经跌破15元,万宁和三亚等地区已经跌破13元,目前还在下跌通道中。与去年10月每斤21~26元左右相比,几乎跌落一半。
2020年10月,《海南日报》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78万亩,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1.37%。
对此,海南民间有句话说:槟榔镰响,黄金万两。槟榔,堪称海南种植户的“财富密码”。
同时,槟榔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在,造就了销售规模达30亿体量的湖南口味王这一品牌。
第四届中国糖酒食品精品博览会的官方宣传资料显示,2018年口味王集团实现产值26.73亿元,创税1.67亿元。2019年,集团预计实现产值30亿元,年创税超2亿元,这也是这家企业最后一次公布自己的产值。
同时,口味王微信公众号一篇署名集团办孙宏的文章显示,2018年,口味王在全国有四十多万个营销网点,四千多名专业销售人员,产品已遍及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据《南方周末》报道,2020年,口味王一举包揽了斗鱼直播和虎牙直播的LPL冠名、LCK夏季赛冠名以及WUGC冠名等,参加这些比赛的选手有大量未成年人,在比赛的广告中,口味王用青少年的卡通形象向他们暗示,“口味王一瞬提神,叱咤风云”。
最终2021年9月1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自即日起,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了槟榔广告。
而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则是和成天下,它通过“高端化”路线,将过去平均售价只有10元的槟榔市场从2017年升级到50元、100元的高端市场。
过去,槟榔经销商一年能赚上几十万已经谢天谢地了,和成天下成功以后,一年利润就几百万。
据公开资料,我国槟榔产业在2018年的产值达到了781亿元,到现在为止,其产值已达到了1000亿元。
而在这个产值的背后,则是由数以千计的槟榔企业所构成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海南为例,有超过5200个与槟榔有关的企业,而湖南则有7500个。
持续的市场需求让槟榔在供需关系中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而槟榔产业发展对海南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脱贫致富都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尽管槟榔已经引发了食品健康安全的大讨论,但其产业过于庞大,在全国各地发展程度不一,监管力度也不一,有的地方鼓励发展,有的地方分区域销售,有的地方下架,有的地方加强了对槟榔全产业的监管。
换句话说,在全国层面,对于槟榔产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监管。
食评方发现,不仅线下,在电商平台搜索“槟榔”,“口味王”“和成天下”“张新发”等位列槟榔销售头部的店铺仍可正常购买。
而有槟榔经销商告诉记者,他长期合作的零售商中还没有一家因为这次的“下架风波”来减进货量,槟榔的争议一直都有,总“体来说,影响不算大”。
槟榔衍生品热销惹争议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有经销商称:新型槟榔口香糖近年比较火,尤其是在网吧、台球室、便利店等场所。
同时,该经销商更透露某品牌的槟榔口香糖今年5月上市,截至目前,开发公司总销售额已达3000多万元。
另有槟榔口香糖生产销售企业海南博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位员工10月9日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产业处于兴起阶段,公司去年才开始销售槟榔口香糖,目前有“元量石”“槟醒”等品牌口香糖在售,每天线上销量在1000单以上。
在电商平台产品视频、厂商宣传语以及经销商说法中,槟榔口香糖被描述为用技术手段提取槟榔多糖多酚,去除有害物质制作的槟榔制品。比如“力当家槟榔口香糖”产品页面宣称“采用靶向脱毒及低温萃取等科技从槟榔中萃取精制成分,还原槟榔的效果”。
而海南省槟榔协会今年9月21日发布的《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里也提到,近年来,协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推动槟榔延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助推槟榔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并称“近年协会推动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力度研发健康的、没有粗糙纤维的、不伤害口腔黏膜的、槟榔碱含量较低的槟榔口香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但食品科普专家云无心对记者表示,槟榔中的生物碱(槟榔碱)对神经有刺激作用,能够提神,也有上瘾性。提取槟榔多糖多酚,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完全去除槟榔碱。
对此,有行业专家认为,食品安全法不再适用于槟榔制品,在目前尚没有其他特别监管制度的情况下,只能按照《产品质量法》进行监管,力度比原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大幅下降。
但是,槟榔制品产业规模大,又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产业“致富”与食用“致癌”的冲突中,槟榔制品不能存在“灰色地带”,这将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勇气与决心。
8月24日,CBNData历时5个月、携手27家数据研究机构、集合5031位受访者、汇聚100+专家意见、沉淀【23万字】的《2022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正式发售!
此外,扫描下方二维码,还可进入专属社群,领取10元白皮书直减券,解锁群友专享价。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