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直播间50人“买爆”一家店,TikTok直播反成鸡肋?

多数本土卖家并不把TikTok作为销售渠道使用。

亿观分析报道组蓝海亿观网2022年5月27日
Ash Crawford(阿什·克劳福)是亚马逊咖啡品牌Quivr的联合创始人。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只不过初次尝试在Amazon Live上直播,竟意外获得了不错的转化效果。
图片

(图:Quivr硝基冷萃咖啡的listing)

这一款硝基冷萃咖啡产品。
初次直播,克劳福的直播间仅有50名观众在线。但就是这50名观众,在直播过程中直接下单了超过3000美元的咖啡。
这款咖啡原价69.95美元,折后价49.95美元,这就意味着至少卖出60罐。
一场直播仅有50名观众,对于直播间来说是相当寒酸的。但是,50名观众的直播间,却贡献了60罐以上的购物记录,这个转化率不可谓不高。
而且这场直播的效果,还在延续中,许多观看直播的观众并没有现场下单,但却在直播结束后进行了购物。
此后,每次克劳福在Amazon Live上直播结束后的24小时内,其带货的产品销售额会比平时增加150%,这是其他平台例如TikTok、Instagram等所不具备的转化力。
图片

(图:Quivr在亚马逊上的店铺)

2019年亚马逊推出Amazon Live以来,该直播功能的整体流量并没有太大。
就算是观众最集中的直播间,通常也只有几千人同时在线观看。与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直播间不同,更无法跟国内直播电商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观众数量对比。

浏览量仅两位数的直播视频,在亚马逊Live上随处可见。一时间,Amazon Live被视为鸡肋,不被业内所看好。

图片
不过,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像Quivr这样,仅靠两位数的观众,就实现不错转化率的情况,在Amazon Live上也不是什么太独特的个例。
深圳亚马逊卖家邹璞,特地寻找了一个外景主持人,在Amazon Live直播了两天。在直播的两天时间里,店铺流量增加了1.5倍。
“播后效应”是众多Amazon Live使用者普遍提及到的一个特点:许多消费者并不会在直播的过程中直接下单,但却会在直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消费,一般都是48小时之内。
这种播后效应,在奢侈品直播中,也得到了不小的体现。
研究表明,奢侈品直播带货在几个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平均转化率,能够达到70%。其中,美国消费者当中,53%在直播过程中就直接下单购买,另有27%的消费者在直播结束后购买相关产品。
图片

(数据源:BCG及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协会AITAGAMMA联合研究)

而这,或许正是许多卖家感觉到Amazon Live的转化率要高于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直播的转化率高的原因。

缺乏“购物认同感”,TikTok直播带货成鸡肋?

TikTok流量不小,但转化率却比较低,这是个尴尬的现象,也是许多卖家对TikTok直播带货浅尝辄止的最主要原因。
深圳美妆独立站卖家戴逢春告诉《蓝海亿观网egainnews》,他用TikTok做过一场印象深刻的直播。
有品类加持(美妆天然适合直播吸粉),有持之以恒的视频内容输出,戴逢春的品牌在TikTok上积累了超过百万的粉丝。
但当他信心满满地开启第一场直播之后,问题出现了:长达2个小时的直播,全场观众加起来不到200人。
这期间,有各地区消费者们作息、习惯不同的因素,有戴逢春等团队不成熟的缘故,也有TikTok作为社交媒体的局限性问题。
在许多消费者看来,Amazon是个购物平台,即便在亚马逊上观看直播,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购买产品。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几率更高。
而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最重要的职能是社交、娱乐,购物并不是用户的主要目的。
直播购物平台VISX.live的联合创始人也表示:正常社交媒体用户,是不会为了购物而进入社交媒体的,大多数美国用户都是这样的看法。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只是为了了解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该联合创始人:AmitaabhMalhotra阿米塔布·马尔霍特拉)
图片

(图:Visx.Live的官网主页)

上亚马逊就是为了买东西,上TikTok就是为了寻开心。这是大部分美国用户对待两个平台的观点。也正是这种观点,支撑了亚马逊Live的播后效应,在还记得产品的阶段,消费者上亚马逊仍旧会搜索该产品。
但是用户打开TikTok,即便记得产品,大概率也不会搜索该产品是否有在TikTok Shop上出售。
Newme在跨境电商行业内,已经算是通过TikTok引流比较成功的独立站品牌了。该品牌成立于2020年11月。
2021年3月,TikTok Shop英国站开通之后,Newme也抓紧风口尝试直播带货。目前,Newme的月GMV已经达到了百万美元级别,但是其GMV中,70%来自于短视频,直播只占据30%的比重。
图片

(图:Newme独立站)

目前,Newme在国内开设的直播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场均GMV也稳定在1000英镑左右,约人民币8348元。
一场直播,最终带货8000元左右,说高不高。
Newme创始人顾俊也表示,TikTok直播,眼下不太适合做品牌。能通过直播带来销量的,大多是一些白牌产品。
“TikTok社交属性决定了,能够有转化率的,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以功能为导向的新奇特产品,另一种是以丰富度和低价为导向的服装非标品。”
事实上,社交媒体只是用来娱乐和社交的,这种观点并不仅仅在美国流行,东南亚作为新兴市场,是各大巨头新的争夺点,也表现出了这样的趋势。
其中,印尼用户对社交媒体的钟爱程度,超过了世界平均值。据Data.ai的数据表明,2021年,TikTok是东南亚下载量最大的APP。
印尼用户每月在短视频上平均耗时23.1小时,而世界平均值为19.6小时。
图片
但是,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截至2021年底,TikTok Seller应用在印尼的下载量大约为1.8万。
对比一下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的情况,Lazada、Shopee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卖家都超过300万。可以间接看出,多数本土卖家并不把TikTok作为销售渠道使用。
胡志明市RMIT大学的金融学讲师Kok Seng Kiong虽然看好TikTok市场,但也明确指出,多数商家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展示窗口,最终还是要导流到Shopee等电商平台上。
TikTok Shop在东南亚,也没有展示出良好的直播效果。
据Rest of World报道,印尼用户Fredi,是个宠物异装博主,通过给猫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在TikTok上吸引了3000多万的浏览量,拥有50万粉丝。
2021年底,Fredi开设了自己的TikTok Shop,并坚持直播了六个月。不过,据Fredi反馈,每次直播,能够给其店铺带来的销量增长,也不过5-10单左右。
Fredi认为,终归还是因为TikTok是个社交媒体,并不是真正的电商平台。多数消费者上TikTok,只是为了娱乐而已。
“购物认同感”,或许是以TikTok为首的社交媒体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
事实上为了让购物与社交媒体进行有效切割,TikTok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综合性购物App Fanno,以及以女装为主的独立站App Dmonstudio。
截至目前,这两个App都已经进入“废案”阶段。

TikTok直播效果弱,但退货率比传统电商更低50%,达到这一标准,Amazon Live直播会分配更多流量

作为最早“引进直播带货”概念出海品牌之一,TikTok的直播带货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市场对直播形式的信心。
但尽管TikTok做得还不够好,市场却并未因此而退缩。
市场调研机构Coresight Research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在直播过程中购买的产品,退货率比正常线上购物要低50%。
该机构创始人Weinswig 表示,直播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针对产品提出问题,也可以直观查看到产品颜色、尺寸及使用效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消费信任的问题,让消费者直面产品,购物成功率也就提高了。
这其实也侧面表达了消费者对直播间主播的要求:真诚地介绍产品,忠实于对产品的客观性能描述,能够更好地存留住消费者。
而亚马逊卖家邹璞则建议,想要在Live上获得不错的流量,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先查看历史订单,了解产品在一周的哪些时段、每天的哪个时段卖得好,然后调整直播时间。
而后,一定要准备好折扣,比如coupon、deal、优惠价等等,邹璞店铺的第一次直播虽然为店铺带来不错的流量,但就是折扣准备不充分,导致转化率没有达到预期。
再然后,需要在直播时注意互动性,保持跟观众的良好互动,积极回答也解决疑问。
事实上,Amazon Live有一套自己的算法:
品牌店铺在30天内直播销售,累计超过2000名粉丝,并销售100件产品,或者价值5000美元的产品出去,就能够达到“A-List”状态(可理解为“一线直播间”),平台自然会分配更多的流量到直播间。
同时,随着直播间排名的上升,亚马逊还会给出其他奖励,比如在主页上推荐其直播间,或者放在Amazon Live登陆页面顶部等等。
但无论是在亚马逊上,还是TikTok上,真正获得不错的直播效果的卖家,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真诚介绍产品,忠实于产品性能不夸大。
或许在多数海外消费者看来,娱乐是娱乐,购物是购物。用娱乐的方式来带动冲动消费,在国内或许吃得开,走到海外,可能就要碰壁了。
本文转载自蓝海亿观网(ID:egainnews),已获授权,版权归蓝海亿观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CBNData行业社群会员免费招募啦!
人脉拓展  资源对接 情报分享 影响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扫码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

常见问题
意见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