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和价格可能是预制菜进入C端的痛点。
除了丰富的套餐组合之外,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半小时搞定一桌饭的方便性。
新年期间,不少品牌酒店和零售品牌都推出了预制菜年夜饭,比如西安饭庄的蒸碗、盒马工坊的海鲜盛宴。
甚至诸如安井、珍味小梅园、紫燕百味鸡、正大厨易、麦子妈、蜀海、聚春园这样的预制菜品牌也推出了备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从家常菜到高端海鲜和佛跳墙,走进家庭的预制菜不仅有套餐还有档次,不仅可以自己吃,也成为走亲访友的礼品。
对于不会做饭又想展示厨艺和有心无力的老年人来说,预制菜显然是绝佳的替代品。
随着预制菜在新年期间的走红,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比如有人认为预制菜只是新年期间特殊的供需需求而造成的繁荣假象,虽然在B端餐饮渠道,预制菜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家庭场景下,很多人并不会把预制菜作为高频复购的产品。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能否被家庭消费场景接受的本质不是预制菜品类目前市场规模有多么大,而是能否让消费者产生与自己做饭和外卖之外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可以归纳于以下几点,产品、价格、渠道、性价比。
先来看产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期望其实不是来自于自己做饭的水平,更多的是和餐厅里面的菜品相比,尤其是饭店推出的预制菜。相反消费者对零售渠道推出的预制菜并没有更多的对比性,比如盒马的海鲜预制菜,消费者并不会刻意去和饭店的作对比。但一定更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加工的口味。
所以说,还原度是决定预制菜能否征服消费者的关键,菜品越大众,消费者对口感和口味的需求越强烈。
在来看价格,目前预制菜的价格和外卖相比相对较高,但和餐厅里的又差不多,甚至低于餐厅的价格。
所以消费者尝鲜的话可能不会过分看中价格,比如过年期间家人聚餐或招待客人,用相对较贵的预制菜并不心疼。
但回归日常后,消费者更看重价格因为要不停的复购,所以光好吃不行,还要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带里。
这也是进入家庭场景的预制菜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兼顾好吃和实惠。
这更加体现渠道的重要性。
回到渠道里,目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大致分为这几个,一种是品牌直营,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门店,这样可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提升品牌力,但无法做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丰富的产品。
另一种是交给经销商也就是终端店,这样一家门店可以拥有不同品牌的预制菜,虽然对品牌本身来说无法做到高频渗透,但可以通过门店的不同营销活动进行组合销售,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
关于渠道选择,其实就是看品牌要名气还是要销量。
最后就是性价比,性价比也是推动消费者购买的锚点。
消费者为什么要买预制菜,是因为过节?是因为好吃?还是因为实惠?
性价比其实就是通过营销手段让消费者与自己内心做选择题。
当然价格实惠且好吃的品牌产品或者有特色的产品是消费者购买的锚点。
与B端餐饮不同,预制菜在C端面对的是千人千面的需求,需要企业用零售的思维进行宣传推广,而不是把产品交给市场,剩下的靠运气。
目前在预制菜赛道,其实还有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菜品的丰富度,另一个是行业标准的制定。
虽然中国预制菜企业和品牌很多,但真正做到成体系的产品并不多,成体系的产品就是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比如既有川菜产品,也有湘菜产品,既有高端的也有日常的。
所以这也是预制菜进入C端场景的一个短板。另一个就是行业标准,目前在预制菜品类中并没国家标准出现,但相信不久之后相关标准就会出台,但在这段空档期内,品牌面临的可能是同质化的产品和各自为营的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制菜在C端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
目前预制菜在C端的发展和当年速冻食品发展之初十分相似。
消费者在选择和观望中纠结,品牌在市场和研发中纠结。
但随着消费需求的普及和品牌研发创新能力的加强,预制菜在C端必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从目前资本关注和新锐品牌不断入局中可以看到大家对预制菜C端的市场十分看好,在方便速食大行其道,外卖行业成熟发展的今天,预制菜必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然预制菜并不是抢夺方便速食和外卖的市场,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2021年底,一些冰淇淋经销商开始寻找能够进入C端的预制菜产品,这意味着在拥有消费需求的基础下,冰淇淋经销商也能够帮助预制菜品牌快速打开市场,2022年,预制菜的赛道将会涌入更多玩家,因此也有一些企业呼吁,预制菜的发展要紧贴消费需求,结合企业自身优点,通过创新和营销驱动品牌发展,切莫进入同质化竞争。
本文转载自全食在线(ID:foodweek),已获授权,版权归全食在线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