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M 中古家具” 所代表的中古风是否会在中国成为家具审美的行业大势还有待观察。
来源: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
作者:Alexandrite Tse
圆润的边角,平滑的曲线,由 “法国家具设计之父” Jean Prouvé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设计的 Ours Polaire 沙发堪称一代设计杰作。在 2021 年 12 月 8 日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该系列一款黄色长沙发更是以 74.6 万美元(约合于 473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而潮流爱好者或许对 Ours Polaire 沙发早已不陌生:此前曾让 Kanye West 宣称不惜卖掉迈巴赫也要收入囊中的那款沙发,就是该系列的白色同款。
涂鸦艺术家 Kaws 也收藏有 Niels Otto Møller 设计的 80 型餐椅,以及被《时代》杂志誉为 “世纪之椅” 的 DCW 等,堪称 “中古椅子控”;藤原浩、卡戴珊、Nigo、权志龙等一代潮流明星家中,也不乏 MCM 中古家具的影子。
MCM(Mid-Century Modern)中古家具以其充满时光沉淀的雅致古朴调性,正在快速成为当代潮人们所追逐的热门生活方式。
一把来自印度的椅子,让 MCM 中古家具出圈
MCM 中古家具在全球的走红要从一把从印度来的椅子说起。去年,卡戴珊在晒出的家居照中,多次有一款名为 ”昌迪加尔“ 的办公椅出镜,直接辅助推动了其成为 2021 年里最火的网红爆款家具,只要在电商平台搜索家具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谈及昌迪加尔办公椅得先从昌迪加尔家具说起。上世纪 50 年代的印度政府,为了打造规划城市昌迪加尔的现代化活力,于是请来了法国 “功能主义之父” Le Corbusier 负责城市的设计规划,Le Corbuiser 则又邀请了其表弟 Pierre Jeanneret 处理具体的配套建设细节,比如窖井盖、脚踏船、灯杆以及家具,昌迪加尔办公椅也诞生于此时。
据说在当时,印度的椅子少得可怜,大多数人只能盘坐在地上,条件好的则多铺一层毯子,而因为昌迪加尔一开始就是以 “印度乌托邦” 的概念进行建设,所以 Pierre Jeanneret 为了让更多人有椅子坐,挑选了印度当地能有效防腐的柚木和透气的藤条,佐以提高舒适性的皮革,设计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昌迪加尔办公椅,昌迪加尔办公椅也被称为 “PJ 椅”。
但昌迪加尔办公椅的流行并非一帆风顺。到了 80 年代,昌迪加尔办公椅逐渐被当地市政人员认为过时,并丢弃荒野,成为流浪汉们收集变卖的废品,甚至沦为烧火用的劈柴。此时的回收价格仅需几卢比,相当于几角钱人民币。
直到 90 年代,巴黎的古董家具商人 Éric Touchaleaume 慧眼识珠,捡漏带回,然后花了约 7 年时间进行修复整理,再去欧洲联合拍卖行进行宣传办展。据说当时在某次苏富比拍卖会上,昌迪加尔办公椅甚至拍出了 30 - 50 万人民币的 “天价”,直到此时印度人才意识到这些 “神奇椅子” 的真正价值。
面对错过的商机,印度媒体恼怒地称呼法国人的行为为 “掠夺”。于是 2008 年,当地政府颁布了保护性法案来禁止倒卖昌迪加尔办公椅,但针对昌迪加尔办公椅的盗窃案却屡禁不止,还经常上新闻。
等到近年来时尚潮人们如卡戴珊的入场,直接让昌迪加尔办公椅变得不再 “Old School”,吸引了年青一代的支持与喜欢。事实上,走俏的远远不只是昌迪加尔办公椅,更是以其为代表的一系列 MCM 家具。
MCM 家具是当下中古家具市场的排头兵
MCM,也就是 Mid Century Modern,指代二十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家具,最早由作家 Cara Greenberg 于 1984 年在其出版的著作《Mid-Century Modern: Furniture of The 1950s》中提出。如果要用时间周期来定义 MCM 风格,业内主流观点认为它是指 1947 到 195 7年设计出的家具。
在那个刚结束二战的年代,战争幸存者们需要规划新房子,于是掀起了一轮房地产热,家具的需求量也增多。但受囿于材料有限,于是战后冗余的木板、金属管以及在战争时期研发出的廉价材料如胶合板等,被广泛运用于家具制造中。这时的太空竞赛也带动了新兴科技和材料热,玻璃纤维、树脂等材料在家具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不同材质的混搭也是从此时开始。
二战后大量欧洲设计师们脱离了传统古典的设计理念,追求 “Design is for living” 的新口号,MCM 风格应运而生 —— 通过新材料混搭与简约设计彰显实用主义精神,低成本且耐用,有效兼顾了功能性和经济性的战后特色,也成为了 MCM 家具的精髓。
MCM 家具能风靡半个多世纪的秘密,显然绕不开它的简洁明了,以及那种井然有序的秩序感。尽管在当下说到极简设计,很多人容易把 MCM 风格和 “北欧风” 做类比,但与大面积采用素色的北欧风相较,MCM 的配色更大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不少斑斓色系层出不穷,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意味。
同时,由于 1942 年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出现,人类正式步入了原子时代,所以 MCM 家具也不乏黑科技感设计细节的装饰,比如各种充满未来感的曲线与星星等几何形状的使用,这些也是典型的 “原子时代的线条”。
将功能主义与美学愉悦感有机结合,哪怕是单独一件 MCM 家具仿佛也能瞬间让空间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带来审美愉悦的体验感,这也是 MCM 原版家具一直在藏家之间进行高价交易,并且更多 MCM 标志性产品迄今也被广泛参考借鉴重新生产的原因了。
尽管 MCM 风格家具在上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设计大师们的老龄化,以及嬉皮文化的流行,市场口味变化等原因而日渐式微。但随着 80 年代 MCM 家具的概念真正被归纳与定义,以及 90 年代昌迪加尔系列家具的走红,千禧年前后全球各地拍卖行里 MCM 家具的交易已非常繁荣。在此过程中,过去曾经滞销的中古家具开始在世界各地流通,且成为了一门大生意。
等到了近年中古热的大趋势下,以 MCM 为代表的中古家具兼具了历史沉淀的时代美感,并具备极简风格家具中更加垂类小众的特性,最终获得时尚潮人们的密切关注。
MCM 中古家具在中国发展,有优势也有瓶颈
时尚爱好者 Susie Xie 认为,MCM 中古家具对时尚潮人们的真正吸引力,在于其能有效彰显历史文化氛围感的独特格调:“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相比长辈们规范化制式化的统一特征,会更在意个性表达,所以中古家具所带有的 ‘孤品 ’属性,使其不容易撞款,这种小众性带来的体验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优越感。”
在 Hosum Lab 的资深时尚公关 Ethereal Wu 看来,中古家具有着环保的优势,在关注可持续已成主旋律的时尚圈,这种对旧物循环使用的永续理念值得提倡,尤其是不少当代设计大师的杰作售价不菲。
但针对国内消费者对 MCM 中古家具的接受度,从事建筑与家居设计的 Dalia Zhao 也表示了疑虑:“相比较于二手箱包、服装,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里更有影响风水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上任主人是谁,曾在哪、于何时发生过什么故事,对有些笃信风水或观念传统的人而言就会显得有点 ‘不够吉利’。”
旅居德国的 Louis Zhang 从事西洋古董海淘工作,他则认为 MCM 中古家具在中国本土市场可能会面临来自明清红木家具的围剿。因为对于某一类审美更为传统的中国家具消费者看来,黄花梨、紫檀、大红酸枝等名贵红木才是他们选择家具的重要依据,他们会更在意材质,可能无法为设计理念付款。不止如此,“MCM 中古家具” 也正面临 “MCM 风格复刻家具” 的挑战,全新复刻正版也会带走其部分受众。
中古家具发烧友、时尚博主 Sophie Wang 表示,中国中古家具发展也受限于缺乏标准化评判体系的建立,如何查验货品真伪、判断货品成色、评估货品价值,在业内仍旧缺乏一个带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
旅欧的中古家具买手 “吃橙的恬仔” 也直言,目前国内仍旧缺乏中古家具的流通渠道,以线下为主但流通效率不高,而闲鱼等二手电商显然无法满足中古家具爱好者的需求,不仅商品选择少,商品陈列与描述也缺乏规范与专业性。
无论是缺乏标准化产品评判体系,还是缺乏流通渠道,其原因显然都是 —— MCM 中古家具对于中国人来说依旧是舶来品,必须要去海外采购。而疫情诚然在放大了家具需求的同时,也让中古家具买手们无法像以往那样飞往当地查货,直接影响了货检与议价程序,加上愈显漫长的国际物流与清关流程,都是中国的中古家具商正在面临的问题。在中国,中古家具的交货环节也一样是难题,不少买家需要同城自提,这就给了中古家具的供应链流转以更高要求。
荷兰 &dewolff 中古家具店店主 Tim Erpenbeek de Wolff 及他身边不少欧洲从业者已经察觉了来自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古家具需求,中国的中古家具经销商也与日俱增,他倡议中国的中古家具经销商引入或借助欧洲已有的成熟的中古家具交易平台进行合作,或许是增加行业透明度与有序性的有效手段。
正深耕中国中古家具市场领域的 Hodays 主理人李小片对中国中古家具市场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中古家具绝不仅可以在生活场景中应用,反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如高档咖啡厅、餐厅、酒吧,或理发沙龙、美容会所、酒店,及讲究调性的精品店等商业空间,出现了大量中古家具需求。因为 ‘中古’ 一词在当下的流行语境内似乎就意味着腔调,甚至造成了实体商家们竞争,争相张贴中古标签来制造话题度,从而吸引人流打卡。” 而针对此类商户,Hodays 也在最近应势推出了针对商业空间展开的中古家具租赁业务,以年租的形式、较低的价格来帮助商业空间进行装饰和陈列。
“MCM 中古家具” 所代表的中古风是否会在中国成为家具审美的行业大势还有待观察,但是这个逐渐火热的家具新垂类与 “环保”、“节约” 等主旋律嫁接,与 “小众”、“流行” 等热词关联,还具备 “投资潜力”,它早已在不知不觉间积累了一群忠实受众,在时尚潮人的争相追逐下,非常有望成为下一个爆火的消费新趋势。
本文转载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获授权,版权归Vogue Business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