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纠纷凸显出奢侈品牌是如何激烈地保护自己的标志和商标的,这些商标往往象征着奢侈品、时尚和独一无二。
来源:Vogue Business (ID:VogueBusinessChina)
作者:Denni Hu
在为期近 4 年的一场商标纠纷中,Chanel 最近败诉给了华为。
4 月 22 日,欧盟法院判定,华为被诉商标并不构成对奢侈品品牌 Chanel 的商标侵权,二者标识并无相似之处。
此次被起诉的是华为的智慧生活 APP logo。2017 年,华为向欧洲知识产权局(EUIPO)申请注册其计算机硬件商标,而 Chanel 对此次申请提出异议,认为它与 Chanel logo 有相似之处。但最终法院认为,二者的 logo —— 一个水平缠绕的双 C 图样,跟一个垂直缠绕的半环 —— 只有在 “不得改变方向,所涉及的比喻标志不相似” 的情况下,才存在侵权。
此案之所以拖了 4 年,主要因为 Chanel 三度上诉,要求法院改变判决,在三审 Chanel 败诉后,#香奈儿诉华为 logo 侵权败诉# 也登上热搜,目前已经有了 4.5 亿的阅读量及 1.9 万的讨论数。网友们纷纷为有着类似缠绕半环 logo 的品牌 “发声”:奥迪,Under Armour,Cartier 都因此而 “躺枪”。
Chanel 的一大论点是,当华为的标志旋转 90 度时,它至少在视觉上与 Chanel 现在的 logo 大致上是相似的。据悉,虽然此次商标诉讼案华为赢了,但 Chanel 可能继续在欧美的最高法院诉上诉。
Chanel 起诉华为,有多大程度上是想要维权,也或许有部分原因是想炒作一下,并且吓吓市面上的山寨制造商?无论品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起码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Chanel 这个品牌有强烈的维权意识。
《路透社》还分析指出,不屈不挠地维权背后依然是 logo 所代表的巨大商业价值, “商标纠纷凸显出奢侈品牌是如何激烈地保护自己的标志和商标的,这些商标往往象征着奢侈品、时尚和独一无二,对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时尚产业在维权时面临的情况复杂,比如 Gucci 认为 Guess 的商标与 Gucci 有多处存在雷同,因此全世界状告 Guess 商标侵权。此诉讼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及中国南京胜诉过,但米兰法庭仍然宣判 Gucci 败诉。
本质上,各国法律都会考量品牌的知名度与商品或商标外观对消费者造成多大程度的混淆与误会,除了理性分析,这也存在品牌在感性认知层面的文化差异,从而决定品牌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胜诉与否。
而本来就很火也有意维权的品牌,则会更为积极地保护其商标及设计,并在品牌的商业战略布局过程中,优先考虑到侵权的风险。比如,许多品牌在创办之初,或者进入一个全新市场之前,就早早地在该国注册了品牌名的英文原名、中文全名、中文全名的拼音,以及与品牌名类似的名字,以便在被侵权时能够有效维权。当然,并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这样的资本,而且如果品牌过火,在等待商标被注册下来之前,就可能被 “山寨” 了。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品牌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维权意识,而不是想靠赔偿金发财。一般时尚类的小型侵权案以庭外调解作结,侵权方会停止出售产品并进行赔偿,但这不会改变伪造商的 “侵权” 业务,他们只会转而出售那些维权没那么积极的热门品牌。
如果品牌有一个辨识度够高的符号性设计或标识,则更应该有意维权。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以沿用 “ready-made” 概念著称的顶流潮牌 Off-White,就在默默地大举维权。Off-White 在过去的六年里,提出了 1500 起商标侵权诉讼案,这还仅仅是在纽约曼哈顿的联邦法院。Off-White 的维权律师 Epstein Drangel 说道:“如果你不这么做(维权),那么就没有品牌了,(伪造商)没有必要去效仿一个没人想要的品牌。”
某种程度上,在山寨产品泛滥的后工业化时代,维权也是品牌做好 branding 的一门必修课。比如 Off-White 的做法,比如 Christian Louboutin 红底鞋维权案胜诉后,大家都会对品牌的这个独特设计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达到了 branding 宣发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获授权,版权归Vogue Business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