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屡爽的“达利”模式,成为教科书式的快消品发展路径。
在十几年前的国内,有不少食品企业是从“模仿”起家,背负着“山寨”的名声,然而最后却青出于蓝胜于蓝卖得比正品还好。
从模仿到逆袭,达利集团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或许很多人对达利集团比较陌生,但是旗下的产品却个个都是快消品领域的翘楚: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好吃点、豆本豆豆奶、乐虎饮料...
靠山寨和模仿成为行业巨头,市值高达900亿
这是商界广泛流传的一句话,靠“山寨”起家,一路腾飞的企业不在于少数,毕竟在企业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模仿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比如著名的达利集团,前身是惠安美利食品厂,当时这家食品厂专门生产小饼干。不过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美利食品也只能算是一个区域性的小品牌。
而达利园蛋黄派的大获成功,也让达利集团尝到了“山寨”的甜头,并迅速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2003年,乐事薯片风靡全国,达利集团迅速跟进如法炮制出了一款叫可比克的薯片,再次复制了蛋黄派的成功路线。
可比克的又一次成功,让达利食品信心爆棚,“山寨”战术接连出击。模仿奥利奥推出了好吃点系列,并由当红明星小燕子赵薇代言,使得“好吃,你就多吃点”的广告语深入人心;随后,王老吉凉茶火了,达利便出了和其正凉茶;红牛功能性饮料火了,于是就有了达利的乐虎;维他豆奶面市后,达利的“豆本豆”豆奶诞生了;康师傅绿茶火了后推出的达利绿茶;银鹭花生牛奶火了后推出的达利花生牛奶...
屡试屡爽的“达利”模式,成为教科书式的快消品发展路径
比如达利园蛋黄派是糕点类第1;可比克是薯类第3;好吃点是饼干类第2;和其正是凉茶类第3,花生乳是复合蛋白饮料类第2;乐虎是功能饮料类第3...
今天老罗就从明星效应、渠道占领、价格制定和多品牌战略四个层面上为大家分析一下达利集团的“达利模式”为何能够屡试屡爽:
1、启动当红流量明星的同时,进行大面积广告投放
身处在流量时代,当红流量明星背后的流量和粉丝效应成为品牌争相抢夺的利器,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花重金请来当红明星做品牌代言人,以此来增加品牌关注度和提高品牌声量。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利集团就参透了明星的价值,每款产品面市都邀请了当红明星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在市场中快速崛起。比如由国民女神许晴代言的达利园蛋黄派、小燕子赵薇代言的好吃点、周杰伦代言的可比克薯片...这些明星无不是享誉国内外的当红炸子鸡,至今仍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粉丝群体,再配合粉丝运营的营销手段,让这些明星粉丝成功转化为品牌粉丝。
2、渠道为王,锁定下沉市场铺货到天涯海角
追随潮流,推陈出新,打造爆品只是第一步,还得将产品铺到天涯海角每个角落,才能让消费者买得到,因此,渠道占领就非常关键。
而渠道选择要与产品调性和市场定位相匹配,达利集团的每款“山寨”品都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因此在渠道选择上,达利聚焦下沉市场,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上大面积铺货,让消费者轻而易举就能买到。
3、压缩成本降低售价,快速占领消费市场
纵观达利食品的发家史,不难发现,除了豆本豆豆奶之外,达利食品所推出的品类,大多数价格低于对标品牌,比如,达利园蛋黄派价格只有好丽友派的60%~70%、可比克价格只有乐事的30%~40%、乐虎价格只及红牛的一半...
达利的低价策略是通过牺牲部分品质,压缩成本,以换取价格空间的性价比,但是产品品质虽有折损,但还是可以达到合格标准的。这对于价格敏感和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来说,并不影响其购买决策。
4、多品类跟随,多品牌单独发展
大多数人对达利集团并不熟悉,但对旗下的产品耳熟能详,这就是达利集团多品牌发展的成功之举。在产品布局上,达利集团有着极其丰富的品类,糕点、薯片、饼干、功能饮料...
一招鲜吃遍天成为过去式,达利的未来需要靠创新
达利模式,其实是整个中国模式在食品行业的一个缩影,过去40年,我国从承接欧美日韩低端产业链做起,一步步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向中高端产业发起进攻,从一开始的山寨泛滥到现在的自主品牌自主创新,逐渐拥有了与外资品牌一较高下的能力,中国品牌正逐渐走向世界。
但放在当下的消费市场,这种“教科书式”的快消品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了弊端。
首先,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已经很少有人买不起一个“好丽友”了,而且国家也在不断降低进口食品的关税,进口食品的价格优势越来越明显,导致达利旗下众多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其次,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消费者对于零食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低糖、低脂、健康饮食”风潮,让传统零食的地位一落千丈。
再者,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对“山寨”产品的也逐渐丧失好感度,中国的企业也更加懂得了品牌的重要意义,开始重视“品牌”的树立和培养。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达利集团推出面向高端的豆本豆豆奶,虽然还是没有脱离山寨的套路,但创新性的主打无添加健康概念,因而广受中高端消费者的喜爱,一举成为豆奶饮料龙头。豆本豆豆奶的成功,打响了达利食品进军高端市场的第一炮,也宣告了企业创新的决心。
本文转载自品牌营销报(ID:PPYX007),已获授权,版权归品牌营销报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