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均“X教授”,淘宝脑电波的生意是不是智商税?
X教授戴上意念头盔,数亿人的身影,几秒内从他的脑海穿梭而过。他却能准确搜寻到目标对象,阅读他的记忆,控制他的思想,甚至杀死对方。
电影《X战警》中,X教授利用“脑波强化机”,将脑电波控制技术变成超能力。
而现实里,也有人利用脑电波信号,控制物体移动,灯泡开关,甚至让截瘫患者重新掌握对身体的主权。
江苏无锡,陈辉戴上自家工程师研发的头箍,凝神盯着赛道上的玩具赛车,十几秒后,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小车竟然沿着赛道开动起来。
另一个戴着头箍的男生,领会陈辉的要领后,让一辆白色电动车“无人驾驶”。
这不是电影镜头。江湖传说的“意念控制物体移动”,真实发生了。“意念控制”的背后,其实是脑电波控制系统。
8年前,陈辉将“意念控制术”搬上了淘宝。当别人还在羡慕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时,我们花600多元就能买一套脑波意念检测灯了。
这不是超能力
人的大脑是带电的,当你的感官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或知觉,这些感受会先转化成电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大脑海马体的灰白质区域,会咻地一下产生电火花,然后趋于平静。
脑电波领域的一切,都让陈辉着迷。
通过采集脑电波,通过仪器破解成数字信号,意念就能控制小车移动,也能让灯泡“领悟”你的想法。
去年,上海一个商场的门店开业,请陈辉帮忙设计了一套脑电波灯泡控制装置。十几个灯泡排列成品牌LOGO,进店的顾客戴上“意念头箍”,集中注意力,小灯泡一个一个亮起来。顾客注意力分散之后,灯泡随之暗下来。
那天,品牌店门口的队伍始终没断过,全都想体验一把意念控制的滋味。
以脑电波控制为主题的比赛现场,也经常出现陈辉家的产品。
两个学生带着头箍,站在桌子两端,桌上摆着一套迷你足球。学生专注于球场,几秒钟后,足球颤动了一下,接着朝一方的球门滚动起来。眼看着球要滚进对方的球门,却因为兴奋一时走神,被对方趁机绝杀。
商场,品牌和游客互动的小游戏里,游客用脑电波控制屏幕里的糖块,通关了可以获得奖品。这是陈辉店里最贵的一款产品,售价四万五千元。
“看上去很高科技,实际上,只是提取了人体的生物信号。”陈辉解释,大脑有很多奥妙,存在不同的“信号值”。如果把脑电波理解成大脑的电器性震动,这些振动的频率,便是“信号”。
人类当前的技术,足以采集到这些信号值,并加以利用。
采集大脑信号值的神奇装置,就是“意念头箍”。头箍里,藏着传感器,陈辉的产品,采集人体三个信号点:两个耳垂,以及额头处。
如果把人的专注度打分,从一分到十分。分数越高,你控制物体的能力就越强。
脑电波控制仪,并不是一戴上,就立马能控制物体。“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将看到的信息反馈给大脑,学习用大脑控制物体。”
“听起来很玄乎。”陈辉说,这几年,很多人一进淘宝店,就会来一句:“这是骗人的吧?”
“是不是智商税?”
甚至还有人问:“我戴上这个,能不能像X教授一样读取别人的想法?”
脑电波技术领域太小众,买家的误解太深,这对陈辉的客服挑战不小。每天,客服都在对淘宝买家进行“脑电波科普”,从认知层面起步,推广自家的产品。
“说神奇,这个东西也没那么神奇。”生活里,也随处存在人体控制物体,比如楼道的声控灯,光敏灯。
“中国人玩不了这个”
世界上最早发现脑电活动的,是英国人Caton。1875年,他在动物大脑上记录到了“电火花运动”,于是写了篇论文发表。但没人理他。
半个世纪后,德国人Berger制作了第一张人脑脑电图。进入21世纪,才有公司推出脑电波控制相关的产品。
2007年,美国一个团队,给高位截肢的患者大脑内,植入一块电子芯片。训练后,将患者的思想破解成数字信号,向设备发出指令。患者就能通过意念收发邮件,玩游戏。
创业前,陈辉在美国公司Neurosky做销售。Neurosky以研究、开发脑波模块为主。脑波模块是脑电波控制产品的“核心组件”,相当于生活中,电子产品里的“芯片”。
彼时,国内不少公司没有研发脑波模块的能力,都是在Neurosky的脑波模块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
2012年,Neurosky派陈辉在淘宝开一家店,销售脑波模块,以及相关的小游戏软件。
“当时,国内普通买家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太少。”开店后,很长一段时间,货卖不出去。公司要放弃中国市场,“觉得中国人玩不了这些东西。”
这成了陈辉心中的一个结。后来,他自己兼职开了一家淘宝店,取名“大脑实验室”,从最基础的传感器开始卖起。
陈辉的创业,从无锡一家公寓的小房间开始。逼仄的房间只有一张桌子,围坐着三个人,他是运营,对面是两个请来的大学生兼职客服。“当时的营业额,只能请兼职。”
来淘宝购买传感器的买家,几乎全是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收到传感器,自己拿到实验室二次加工,研发成脑电波产品。
坚持了3年后,陈辉辞掉工作,聘请工程师,研发脑电波控制产品,他想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最初研发出来的产品,经常被买家吐槽:“怎么这么丑!”
“做一个脑电波控制灯,要多粗放有多粗放。一块裸露的黑色控制板,装着所有组件,买家拿回去,灯泡只能装在电路板上。”但好在产品性能好,还是有不少回头客。
后来,陈辉的办公地点,换到了居民楼,过几年又搬到了写字楼。固定员工也有了十几个,他的产品也不再是裸露的板子,而是有专门设计师开模、设计的外观。
“这背后,就是买家的认知度在提高。”
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辉一直在意,普通买家“不懂脑电波”这件事。他想了很多办法,让外行人也喜欢上“意念游戏”。
前不久,工程师结合电路板和刺绣艺术。在刺绣图画周围,绕一圈小灯泡,再用代码DIY灯光效果。“这个组件成了店里新的爆款,招来了很多新买家。”
下一步,陈辉要让脑电波也能控制小灯,买家用意念,就能让刺绣灯亮和暗。
也有公司要求私人定制,工程师设计一场拓展活动,让没有玩过的人,尝试各种脑电波控制游戏。
后来,很多公司员工,都跑来店里,想给孩子买一些入门款,锻炼孩子的专注度。
在一个电动车品牌的推广活动上,工程师帮该品牌设计了“意念控制电动车”的游戏,两个顾客站在大屏幕前,用意念“赛电动车”。
人体除了脑电波可以控制,肌肉也可以控制。这几年,陈辉还增加了“肌肉电传感器”。在自己手上,和机器人手上分别带上特制的手套,自己做出什么动作,机器就会跟着模仿。
有一次,一个医疗器械机构,找陈辉开发可用于制作假肢的传感器。市面上的假肢,大多是僵硬、固定的。利用“机械臂”,识别残疾人的关节神经,能直接控制小腿的走向。
小小的传感器,能帮助残疾人行走。对于陈辉来说,意义便也不再停留在娱乐上。工程师按照医疗机构的要求,最终生产出,能让假肢更“智能”的传感器。
将来,他的目标是,将脑电波控制产品,运用到更广泛的空间。“能不能教机器人动起来?或者往门槛更高的无人驾驶等领域发展?”
十年左右的时间,脑电波控制类产品,对买家来说已经不像当初那般陌生。淘宝上,相关店铺已有数十家,并且产品越来越趣味和简单。
几年前,陈辉刚创业时,没有想过如今的成绩。当下,他也不敢想象,未来的科技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本文转载自卖家(ID:maijiakan),已获授权,版权归卖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