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评审搞不懂中国胃,米其林北京榜又被吐槽了

不同地域,饮食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一直采用一套标准评定,那榜单不应该叫《北京米其林》,应该叫《法国人来北京如何不踩雷》。

硬核看板2020年11月18日

“今天我们大家之所以欢聚在这里,是为了我们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北京米其林榜单,庆祝它的发布。所以今天,我要敬米其林,感谢它,分享了我的悲惨北京吃饭人生……”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味觉也照样适用。就在昨天,我们的老朋友米其林又一次来到北京这片土地,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优质餐厅。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

而说起北京米其林榜单,需要先把时间拨回2019年11月。当时可以说是现场翻车,公开处刑,甚至有人点评米其林成功错过所有正确答案

用时也相当短暂,从世界上最权威的美食榜单到人人喊打滚出北京的落汤鸡,仅仅只用了几小时。

白岩松短评

不得不承认,这块美食的金字招牌,似乎一到中国就不香了。

米其林指南,轮胎上的美食专家

众所周知,米其林一直都是卖轮胎的。

1900年,卖轮胎的米其林兄弟为了鼓励更多人驾驶出游(卖更多轮胎),开始推出并免费向外界发放「法国旅行指南」。

说白了,就是古早时期的旅行助手,帮忙规划行程的。

这份指南分有两个版本,一种是绿色封面,记载了行程规划、景点推荐、道路导引等等的绿色指南。另一种就是红色封面,评鉴餐厅和旅馆的红色指南。

而这本红色指南,也正是米其林指南传奇的开端。

米其林红色指南1929版封面/wiki

不得不佩服米其林创始人的这个决策,从轮胎业到餐饮业,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竟用一本指南就给牵到了一起。

有趣的是,这本米其林指南并非发行即巅峰,甚至一度被人拿去垫桌脚。

这也让米其林兄弟意识到,免费提供的东西反而会被人们轻视,于是在1920年,米其林指南决定取消免费提供,改为售卖。

1931年继续升级,米其林公司派出美食评测员暗访餐厅,给出最公正的评价,《米其林指南》的权威性由此建立。

到了今天,虽然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依旧是大多数厨师的毕生追求,大多数食客的美食图鉴。

《东京大饭店》

餐厅好不好吃,谁的舌头说了算?

米其林指南的权威,和它的神秘分不开。

首先米其林会将餐厅分成等级。

一星,同类别里比较出众;二星,厨艺高明,值得绕道前往;三星,料理出类拔萃,值得专程造访。

还有一张必比登(Bib Gourmand)榜单,主要推荐价格平民的小餐馆,甚至街边小吃。

而这些星级的定夺,主要靠米其林派出的美食密探。

《料理鼠王》中的美食评论家

这些美食密探都是在在餐饮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通过法国米其林总部长达3-6个月的特殊培训及测试之后,才正式开始测评的。

其中的标准包括食材品质、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展现的个性,以及餐饮水准的一致性。

他们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令我真心羡慕的职业,每年飞到全球各地逛吃逛吃。

重点是,在这个吃喝的过程中,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想象一下,不仅能吃好喝好,还能cosplay 007,真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快感,让人欲罢不能。

《孤独的美食家》

为什么米其林在中国惨遭毒打?

当然,这些听起来公正的评选标准,其实还是相当主观的。

美食不是一言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尤其在中国这片美食沃土,就连一晚碗小的螺蛳粉,都能争论不休,有人奉为神作,有人闭口不尝……

其次,因为姿态太过神秘,模棱两可,也经常被诟病为“其实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标准是什么”。

而且就算米其林内部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如果不能因地制宜,水土不服也是注定的。

不同地域,饮食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一直采用一套标准评定,那榜单不应该叫《北京米其林》,应该叫《法国人来北京如何不踩雷》。

米其林指南这一充当旅行助理的角色,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视角,想想什么餐馆,是当地人会主动想带外地来旅行的朋友去吃的,这一角度或许更靠谱一些。

就比如连续在必比登榜单上蝉联两年的尹三豆汁,反正我是不敢吃的,真怕一口豆汁入喉,出门左拐直接被架进ICU。

 生化武器

说到底,米其林是一本指南,也只是一本指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非圣经,毕竟最后还是我们自己来品尝。

那它又能给中国美食带来什么呢?相信每个人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转载自硬核看板(ID:yinghekb),已获授权,版权归硬核看板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