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好吃!”网红代餐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代餐作为一个新品类,承载的是创业者和资本的共同希望。

张雨涵全食展在线2020年12月10日

来源:全食展在线(ID:foodweek)

作者:张雨涵

有人相爱,有人夜里开车看海,有人死活瘦不下来,嘴里吃着零食不知悔改。

众所周知减肥是女生的终身事业,今天少吃一块肉,明天维密我走秀。

入冬以后我已经,胖!了!六!斤!

感觉也没吃什么高热量的啊,为何开始如此膨胀,我的脖子真可爱上面顶着一个猪脑袋。

不愧是大数据时代,我正碎碎念着,朋友圈就刷到了wonderlab代餐广告。

这样的情况非我一人独有,你能在各大社交平台看到大伙都在讨论此事:

“要不是wonderlab广告,我都发现不了朋友圈还有这么多活人”

其实回顾2020年的投资市场,代餐确实无疑是浓墨重彩的。近千亿的市场份额,超10亿资本入局。

代餐已经站在了风口,新品类、供应链创新、借助小红书、抖音等新渠道推广,它似乎具备一切成为爆品的可能性,而爆品是所有消费产品追求的终极境界,红牛、可口可乐这些都是消费品的超级爆品。

今天咱们就唠唠代餐那点儿事。

代餐食品前世今生

代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代替正餐的食品,主要包括代餐粉、代餐饮料、代餐饼干等。这类产品自称的「原理」就是用最低的热量、最高的营养,做最饱腹的食物。它最早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让宇航员带到太空的能量棒,后来被硅谷认为「吃饭是浪费时间,不如将其程序化」的程序员搞出了代餐粉,从此,其作用从最开始的补充能量、代替正常饮食变成减肥瘦身了。而借着减肥瘦身的概念,也伴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代餐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2019 年被称为「代餐市场元年」。这一年,巨头纷纷试水代餐市场:中粮发布具有减肥代餐功效的饼干新品;乐纯推出两款分别命名为「肌肤知道」和「瞬间启动」的代餐粉;旺旺发布了旗下的健康零食品牌 Fix Body;百草味推出子品牌「今日能量」系列产品……

创业公司不甘示弱:代餐奶昔品牌「Smeal」天猫旗舰店开售;同期,体重管理代餐品牌「超级零」的「三日燃卡餐」盒子上线;ffit8推出轻体蛋白棒、蛋白瓶切入市场。渠道品牌如 Keep、薄荷健康也相继推出轻食系列产品。

资本也不吝对这一赛道持续加码,即便是疫情时期,复星锐正资本、元禾原点、熊猫资本、梅花创投、不惑创投等机构,依旧选择重金押注。

时代在变,人群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想吃瘦的心,疫情也强化着人们对于便捷饮食与健康营养的诉求。

代餐成为爆品也易也不易

代餐作为一个新品类,为什么说它具有爆品的可能性呢?

  • 消费者的代际变迁

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和数字化带来的消费推动力,中国正迎来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新时代。人口换代之下,年轻人更希望选择代表自己主张的东西。「疫情期肥胖」成为许多人复工复学时的自嘲热话。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肥胖也成了社会健康问题,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新冠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

因此,各类减肥代餐产品在网上卖得更是异常火爆,代餐食品成为时下很多年轻人的减肥首选,也让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 代餐出现在最好的时代

现在年轻人他们的文化是平行的,无论他们在杭州、上海、北京,还是在新疆、拉萨,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头部的APP,就可以很快的建立覆盖全国的年轻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这跟以前的消费环境不一样,物理半径限制了消费品牌的拓展,但是通过互联网的APP,代餐品牌就很容易打破地域区域限制。小红书、B站、短视频平台正在对代餐的发展推波助澜。

新流量渠道的产生,成为了代餐产品发展的放大器。

虽然代餐产品已在市场活跃2年,但是成为爆品为何不易?有两点问题仍然阻碍着代餐。

  • 口味

代餐的口味匹配度,制约了用户的持续复购。人人都有一颗想减肥心,但我的嘴限制了我的行动。疫情过后,餐饮行业内恢复最快的品牌是喜茶和海底捞,前者代表了高糖高热量,而后者意味着辛辣刺激。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典型特征,先靠食品刺激满足生理需求,再靠减肥养生产品满足心理需求。

代餐能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还是需要依靠消费者的味蕾体验来判断。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让品牌突出重围,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产品变得美味?

这就像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长板,而短板则会是其阿喀琉斯之踵,往往一箭致命。中国人的味蕾或许是世界上最难满足的,如果只有营养而没有美味的代餐产品又能走多远呢?

所以,口感能否有质的飞跃,大幅度的提升这是个业内值得深度挖掘的问题。

  • 渠道

多数投资人认为,代餐的线下用户和渠道,尚待开拓。可线下,却并不容易。

通过走访KA卖场及bc类中型超市,便利连锁不难发现,在线上火爆的代餐产品并没有出现在年轻人日常消费的便利店中,这些渠道的商品采购仍处在与代餐产品的谨慎接触中,代餐的线下之路依旧很漫长。

商品规格的调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渠道成本、存货成本、账期、线下消费品的代理商体系资源、庞大的渠道销售服务团队,这些都是互联网网红品牌创业者短期无法逾越的鸿沟,需要大量的资金、专业团队以及渠道匹配的商品作支撑。

对于代餐企业而言,目前还处于蓝海阶段。究竟挑选什么样的产品进入线下,值得创业者们慎重思考。

C位之争,谁能carry

代餐作为一个新品类,承载的是创业者和资本的共同希望。

从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代餐的火爆。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预计中国代餐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元。如果把健康零食算作代餐的一部分,这个市场规模是被低估的,其核心是看大家怎么定义所谓的代餐。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11个月,代餐行业总共发生13笔融资,融资总额近10亿元。其中,初创企业鲨鱼菲特、ffit8今年连续完成2笔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5000万元。咚吃、野兽生活等新兴品牌也都在陆续宣布融资,以数千万元居多,融资轮次停留在早期,资本还处于尝试阶段。

行业内目前最大的2笔融资来自薄荷健康和keep,分别是40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薄荷健康是一家互联网体重与健康管理公司,keep是一款具备社区属性的移动健身工具类产品,两者都是私域流量的聚集地,且最近阶段在代餐上投入较大。这隐约向市场透露了一个信号,资本似乎更青睐有流量池的项目方。

双11大战,4982亿元的数字狂欢已落下帷幕,代餐江湖已现阶段性王者。由于今年天猫规则相对特殊,第一波数据产生在11月1日-3日,其中,ffit8稳居营养消化饼干Top1,王饱饱则占据冲饮麦片Top1。

为了争夺爆品C位,各家品牌奋力拼杀,寻找突围点。

这条赛道有谁在参赛

王饱饱麦片

王饱饱成立于2018年5月,从麦片品类切入做一个好吃、潮流、无负罪感的食品品牌,2018年8月正式上线天猫,天猫月销量一路从200万增长至4000万,成为食品品类的爆品。王饱饱以健康和口味为营销点,选择用低温烘焙的燕麦片,既不像裸燕麦片那样口感差,又不像膨化后同类食品那样易上火,以美味与健康兼得的麦片品类进入市场。

ffit8蛋白棒

ffit8将自身定义为黑科技蛋白质的潮流代餐,低糖优脂优蛋白,胡吃海塞不怕胖,减肥代餐,效果杠杠。ffit8联合美国最大的蛋白质研发和生产商MSG公司,为中国用户特别定制了WPI分离乳清蛋白,将乳清蛋白中的乳糖剥离掉,实现98%高吸收率(普通的分离乳清蛋白大概只能做到80%-90%的吸收率),更适合亚洲人的乳糖不耐受体质,而且ffit8蛋白棒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肠道做运动,达到饱腹感。

wonderlab奶昔

Wonderlab通过明确的品牌定位,切入“减肥代餐”这一市场,并在前期通过稳扎稳打的投放体系及节奏,广撒网式获得流量与用户关注度,再通过短时间内高频次的社媒投放,让他迅速聚焦了大量用户的眼光,刷屏社媒得以出圈,建立了品牌从0-1的过程。WonderLab和喜茶还联名成立了“灵感奶茶研究所”,以共同研发“喝不胖的奶茶”。

鲨鱼菲特

鲨鱼菲特创立于2017年底,是一个定位于全场景全品类的健康方便速食品牌,在整个大健康赛道里以鸡胸肉为切入点,深刻戳中消费者方便的痛点。把产品做成常温开袋即食型,迅速打爆市场。在天猫上线8个月销售额破月销500万,16个月突破1000万,26个月突破3000万,销售增速持续增长。双11与618都以遥遥领先的优势占位第一名,预计今年营收突破2.5亿元。

代餐怎么搞更长红

一、口味

代餐嘛,不管怎么玩终究都是食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味是消费者检验食品的永恒标准。能够在减肥的期间,发现代餐的好产品自然是消费者的诉求,但在其基础之上,如果能口味让我的减肥之旅不那么痛苦,更是吸引我的好手段。

所以研发团队,各大品牌真的需要在口味上下下功夫,“真的不好吃”这种话少出现在代餐产品,我更想听“诶,又能减肥又好吃”这种种草。

二、零食化

让代餐产品越来越常态化,就像随手分享的炫迈益达,就像早上撕开包装袋就冲的雀巢,就像老朋友见面常问候的那句“好久不见”一样常态化。

让代餐产品不仅仅适用于减肥、对身材塑性有需求的人群,更让它变成大家生活休闲娱乐的零食,在国内,零食是一个已经被认可的市场,现在只是在上面添加健康属性,这是趋势,也有机会做大。

三、打通线下渠道

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创业者涌入线上,但线上的盘子是有天花板的,“以前可能只有3家投广告,现在有30家来竞争。”近2年来,线上投放的ROI越来越低,流量焦虑越来越明显。所以打通线下渠道,显得尤为重点,更是代餐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大厂上场,深度服务用户。

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未来的竞争格局或许应该属于国内食品大厂或私域流量的服务平台。初创代餐品牌都希望以产品介入,后续用数据和服务来编织资本故事。大厂的优势是成熟的线下渠道,但是,大厂的产品创新会是难点。

本文转载自全食展在线(ID:foodweek),已获授权,版权归全食展在线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16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